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夯实诚信基石 对学术造假说“不”

科普小知识2022-01-09 16:50:00
...

日前召开的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共建氛围鲜明的科研环境。近年来,中国研发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数和引文数稳居世界第二,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然而,少数研究者学术不端的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加强科研诚信监管,对学术造假说“不”,已成为巩固科技创新基石的必然要求,“诚信”。

2017年4月20日,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的《肿瘤生物学》杂志宣布取消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107篇中国医学论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事件发生后,中国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原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部门,坚持对内和零容忍的“两条线”。通过学术评估和行政调查,证实部分论文作者存在第三方中介机构代他人撰写论文、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专家或虚假同行评审意见、篡改内容等违规行为。

一些专家指出,在这份退稿中,一些科技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底线,在名利的诱惑下失去平衡,犯了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对此应负主要责任。与此同时,一些第三方中介机构打着科技服务的幌子,通过代理他人,甚至提供虚假的同行评议信息和收取高额费用,已经成为毒化学术生态的毒瘤。

对此,有关部门严肃处理了497名论文责任人员。他们受到纪律处分,如取消专业职称、取消学位、取消晋升专业职称的资格、取消申请和接受科技项目、收回或取消奖金和荣誉称号。71名负责人员还受到纪律处分,如缓刑、警告、开除、行政降级等。所有173名主要和次要责任人员都被记录在科研诚信严重失信数据库中。

同时,对于调查中发现的第三方组织的撤诉,相关线索已上报相关主管部门依法进行调查和处罚。为了净化网络学术氛围,“网络清算行动”也相应展开。据统计,清理后,互联网上“论文买卖”等几组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数据大幅减少,论文买卖网站上的链接和相关广告词大幅减少。

这一案例表明了我国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努力铲除论文造假土壤的决心。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认为,科研伦理是不可触及的底线。诚信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学习中的诚实首先体现在真实、实事求是和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在诚实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解中出现错误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但如果你伪造它,那就是学术不端。”

石说,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扩大人类知识的界限,促进技术进步。科学研究的真正动机来自内心的认可。除了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外,真正的学术道德还取决于每个人对科研方法的认可所实现的自律。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济民认为,加强科研诚信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还取决于先进的系统设计。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研讨会上,王济民表示:“目前,北京大学三分之一以上的本科课程需要撰写课程论文,研究生课程评估主要以论文为依据。为了增强学生的科研诚信意识,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我们开发了一个面向全体师生的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平台。关于"事前教育和预防",该平台汇编了相关政策、法规、学术规范和纪律案例。在过程监控方面,我们独立开发了重复检查监控系统。除了期刊论文数据,数据源还包括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网络数据资源和学生往年提交的作业,通过复检系统为教师提供批量上传和学生提交课程作业的功能。据我所知,2018年9月,清华大学也推出了操作查重监控系统。"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刘尧也肯定了科技手段在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低端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技术相对成熟,但对违反科研伦理等更高层次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此,科技部有关官员表示,为了推进科研诚信全过程管理,将加快科研诚信信息建设,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记录科研人员、相关机构和组织的科研诚信状况,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信息的收集、记录、评价和应用等管理制度。对严重违反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坚持零容忍,建立终身调查制度,对严重违反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依法进行终身调查,并查处一起案件

(记者杨舒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