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聪就是个天才 加密世界无人不知的名字
2008年的金融海啸冲击了全世界,人们对现行金融体系产生的不信任感开始加速升温…..
当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房市泡沫为背景,加上同年9月爆发的雷曼兄弟破产,与美林证券宣布被美国银行收购两起事件导火成全球的金融衰退。
神秘人带着比特币横空出世
金融海啸爆发后的两个月后,10月31日,一位谜样人物以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网络名称在Cryptography邮寄清单中,发表了一篇论文“Bitcoin: A Peer-to -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论文中,简明的描述出一个新型态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系统,让交易能纯粹点对点(peer-to-peer)或者说个人对个人的进行交易,在不需要*金融机构便可以发行、结算与验证交易等功能的情况下,一个「分散式的货币系统」中仍然能安全运行复杂的财务流程。
第一次优雅解决了「数字货币的弱点」
人们对于数字货币的主要疑虑,除了因为它们是虚拟形式,我们如何能确定这个货币是否真实可花费的问题以外,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钱只能被花费一次?」也就是统称的「双重支付」问题。
比特币之前的数字货币,通常是以中心化机构来处理与验证所有交易来避免双重支付的可能,而比特币则是在系统中加入「挖矿」的流程,配合「工作量证明演算法」让矿工节点用他们的电脑设备*算力,透过平均每10分钟一轮的数学竞赛,来竞争这份纪录交易的工作,而这一轮没抢到记帐工作的所有输家,得依规定承认这一次的账本纪录更新。且演算法会持续动态调整挖矿难度,确保平均每10分钟就有矿工能解出问题,做一次账本的更新。
利用工作量证明的共识机制,让全网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交易状态有相同共识,中本聪成功解决了一笔钱可能会被花费两次的问题。
*小注解一:人类思考的动作,我们常常说「脑力」激荡,那如果是电脑在处理运算时,用同个逻辑来衍伸,我们就称为那是电脑的「算力」在处理运算。
中本聪埋下的小彩蛋
比特币网络在2009年开始正式运行,中本聪挖出了创世区块(第一个区块),也可以说完成了比特币网络的第一次记账工作,并产生了第一笔的50个比特币。几年后人们在创世区块的编码里头,发现其中一行转换为英文文字,由右至左阅读会得到: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这是《泰晤士报》2009年1月3日当天头条新闻,这一天英格兰央行宣布将对可能会遭金融海啸灭顶的银行,进行第二次缓解困难。人们解释中本聪此举为暗示*货币政策的不可靠。
2011年4月,中本聪把维护程式码的工作完全转移给一个志愿者组织后,从此就消声匿迹,他的真实身份到现在还是无从得知。
虽然中本聪身份成谜,但中本聪在早期挖矿所获得的比特币奖励累计下来估计大约有110万枚,依照今天美元兑换比特币的市场价格换算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不过中本聪至今都没有动用他大部分的比特币。
上一篇:币圈子解析:什么是区块链经济?
下一篇:中本聪设计比特币核心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