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与国科大共话改革开放40周年
北京,10月9日(中国青年报,孙庆龄,中国青年在线见习记者)“197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华先生为《中国青年报》的复刊写了一首诗,对年轻人说,‘谁是世界第一?中国的青年,世界的青年,“去改造河流和山脉,去承担责任,去承担快乐”。今天再读一遍,这难道不是‘强大的一代’的热切期望吗?”中国青年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张坤在今天举行的强国使命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说。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中国青年报》和已有40年历史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立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强国使命论坛”和“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共同探讨了当前中国科技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总结中国高等教育复苏和发展的40年历史,以及如何培养新人承担科技强国的使命。
40年前的今天,1978年10月9日,国立科技大学1978年的研究生申请入学,中断了12年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几乎与此同时,1978年10月7日,在*期间关闭了12年的《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复刊,伴随着几代年轻人以其清新活泼的风格和理想主义的情怀成长。
国立科技大学校长李树深说,这种看似偶然的机会,实际上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在1978年,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春天,从而进入了稳定、发展和繁荣的40年黄金时期。40年来,两个单位在培养人才、服务青年、引领科技、发展教育等领域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在过去的40年里,国立科技大学培养了第一位科学博士、第一位工程博士和第一位女博士。它已授予16万多个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近8万个已授予博士学位。2018年,290名本科生首次获得学士学位。在过去的40年里,由国家科学技术大学培训的108名学生被选为两院的院士。25%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国家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今天,国立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研究生培训机构。目前,有49,000名研究生和1,500多名本科生。依托中国科学院及其100多家下属研究机构,该校正在积极探索和实施“科教一体化”教育模式,正在向“率先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迈进。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讲话中说,科教一体化是中国科学院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虽然科教一体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组织模式,但其核心理念始终是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持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让学生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进行学习和实践。他指出,国家科技大学从高端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出发,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与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紧密结合,有组织、大规模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形成可供借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途径。
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见证人和记录人,《中国青年报》多年来也一直关注和报道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和教育工作。
《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党委书记张坤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设立一些特区,就像做实验一样,检验可行性、包容性,最终推广可以复制的宝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国立科技大学是科学和教育领域的“特区”。它不仅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先驱,也是一种独特的“科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中国青年报》一直非常关注这个“实验场”。40年来,国家科技大学作为“科教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大胆实践者和价值共享者,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培养模式,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探索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值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入探索和展示“科教一体化”模式的独特内涵和教育价值,也是本次峰会论坛的宗旨之一。
据《中国青年报》原副主编张彪介绍,上一代和当代科学家已经用实践解决了“李约瑟难题”。今天的中国在飞速发展,今天的青少年应该继承科学家敢于在黑暗和孤独中探索的精神,肩负起“壮大民族一代”的使命,不能迷失在娱乐至上、享乐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中。
“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进。在中国,我们呼吁爱国主义、进步、科学、*、企业家精神和让国家走向美好的力量。”张坤说,我们一直关注和推动解决青年人成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尽我们所能,全力以赴。近年来,《中国青年报》一直在探索整合各种媒体。《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媒体融合厨房”于2017年4月27日正式开业。
如今,在《中国青年报》复刊40周年之际,社会上也掀起了一股与该报相关的“怀旧热”。张坤说,《中国青年报》67年的历史几乎影响了每一代人。90岁、80岁、70岁和60岁之后,每一代人都能从这张报纸上找到铭刻在他们心中的印记。怀旧,不仅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份报纸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份报纸已经融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
张坤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中国特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面对历史的天空和人民的命运,《中国青年报》为真正记录和表达时代的强烈呼声付出了巨大努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1978年的研究生,白春礼也见证了《中国青年报》创刊40年来“促进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大胆创新和全媒体转型。他说,多年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们“用脚采访,用心思考,用笔还原”,继续报道中国科学院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以及一线科研人员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他希望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青年报》进一步加强合作,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培育人才成长的沃土,共同为实现“两百年”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0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