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

科普小知识2022-05-28 11:28:20
...

粮食生产在于耕地,命脉在于水利,出路在于科技,动力在于政策。这些重点要一个一个落实到位,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的新突破。

——在《河南调查》上的讲话(2014年5月9-10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

学习笔记

根据《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纲要(2008-2020)》,到2020年,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想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谈谈近十年来提出并实施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一些经验。

中国耕地资源有限,其中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这是增加粮食生产的新空间。继中科院控制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后,我们在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确定了5000万亩新空间(包括4000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可复垦盐碱地)。据估计,改造后可以增加50亿公斤粮食。

针对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和盐渍土贫瘠两大制约因素,我们开发了耐盐小麦和玉米品种、咸水灌溉和使用微生物有机肥改良盐渍土,受到当地农民和*的欢迎。据此,国家于2013年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并于2016年写入*一号文件全面实施。

该项目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2017年粮食增产30亿公斤,到2016年增产25亿公斤以上,增效30多亿元。这个项目将如期完成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种植业促进了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把粮食生产转化为粮食产业,促进了“123”产业的融合。

通过渤海粮仓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总书记“粮食生产在耕地上,生命线在水利上,出路在科技上,动力在政策上”和“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开拓新空间、培育新优势”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的信心、主动性和使命感。-李振声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和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通过对该学科的全面研究来掌握

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可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1%的世界人口。“十二五”期间,中国粮食实现了“12年连续增长”。然而,这一发展主要是由于大量消耗资源和高强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要改变中国粮食产业的现状,必须依靠“科技兴粮”只有依靠“科技兴粮”,才能突破农业资源的约束,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兴粮”,才能充分利用粮食资源,进一步提高粮食仓储、物流和加工的现代化水平。只有依靠“科技兴粮”,才能完善现代粮食市场、物流和储备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质量和安全水平。

要实现“科技兴粮”的目标,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粮食科技工作的核心。首先,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关键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在成果转化应用上取得实效。其次,要重视制度和机制创新,加强生产、研究和开发的有机结合,把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结合起来。同样重要的是,要探索“科技兴粮”的发展道路,必须有高水平的农业科技队伍。因此,我们仍需努力为粮食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管理体系。

(本报记者胡整理)

中国科学新闻(2018-05-17,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