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限塑令实施九年 “白色污染”仍侵蚀绿色生活

科普小知识2021-09-01 13:24:17
...

限塑令实施九年 “白色污染”仍侵蚀绿色生活

赵天棋画画/亮片

当你去市场或超市购买蔬菜时,你会使用免费提供的超薄塑料袋,还是会花钱购买商家提供的塑料袋,或者自带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在“限塑令”已经实施了9年,但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并不容易提出。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塑料购物袋生产和销售的通知发布。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零售网点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不准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在“限塑令”实施之初,商场、超市和蔬菜市场一度没有塑料购物袋,人们开始使用由其他材料制成的购物袋。当时,调查显示,该国3万多家塑料袋制造商中,约有一半停止生产或转而生产。可以说效果相当显著。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免费塑料购物袋开始悄然回归。"塑料限制令"的明显效果不仅在它第一次发布时就不复存在,人们甚至觉得塑料袋的使用比以前更多了。

监管不力“白色污染”卷土重来

小商店再次提供免费塑料袋,大商店继续出售大量塑料袋...九年后,*发布的“塑料限制令”未能有效控制“白色污染”。为什么?

监管不力被认为是“限塑令”被“取消”的直接原因。起初,超市和蔬菜市场总是被检查“塑料限制令”的执行效果,所以商人自然不敢放肆。然而,有许多塑料袋制造商,他们的销售渠道和使用场所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场长期的“猫捉老鼠”游戏中,监管机构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检查的力度和频率也跟不上。因此,一些企业肆无忌惮地提供和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塑料袋。

国家工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季军辉表示,通过价格杠杆实施“塑料限制令”肯定产生了一些效果,但这相当尴尬。“一方面,塑料袋有偿使用背后的价格弹性不足以震慑人们。几美分的价格可能对一些谨慎的老年人仍有一定影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如果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影响可能很小。另一方面,在消费者支付费用后,他们会觉得得到了补偿,使用塑料袋会更合理。”

大多数消费者不关心塑料袋的成本,所以企业有动力提供塑料袋。

在浙江省杭州市冯凭街农贸市场,记者发现每个摊位上都绑着一堆白色塑料袋。每次称一把青菜的重量时,小贩都会熟练地拉开一个袋子,把它们装进去。“包是免费的。大多数人需要我们来提供它们。”一位供应商坦率地承认。

小摊位随意摆放,而大型超市则从塑料袋的有偿使用中受益匪浅——所有塑料袋都是收费的,甚至连卷起来的塑料袋也会通过强制消费转嫁到商品价格上。

此外,“塑料限制令”也面临着来自快递和外卖行业的新挑战,这些行业随着“互联网附加”而涌现。这正是执行和监督“塑料限制令”的“灰色空间”。数据显示,中国快递业每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和247亿米密封带。根据每份订单使用两个饭盒的估计,目前国内互联网订购平台使用的塑料饭盒数量约为每天4000万个。

似乎当网络经济蓬勃发展时,小塑料袋的影响远没有最初设想的“塑料限制令”那么简单。

低成本的“限塑令”收效甚微。

“限塑令”旨在提高塑料袋的成本,并允许用户支付一定的费用使用塑料袋,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住在山西省太原市滨州路的李女士说:“带购物袋不方便,我记不起来了。我所要做的就是花几美分买几个塑料袋。没必要这么麻烦。”事实上,有不少消费者像李女士一样思考。显然,使用低经济杠杆来控制塑料袋的购买和使用已被证明是无效的,需要另一种方法。

一些专家建议,“限塑令”应该扩大监管链,不仅要限制使用,还要限制销售和生产,同时在需求方和供应方做出努力。「我们不妨参考环保行业的「污染者自付」原则,把执行「塑胶限制令」的重点放在供应方面。我们可以向制造商和经销商征收环境税,将环境成本转移到供应方,并向塑料袋回收者提供补贴,以控制供应,实现回收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冉冉在一项调查中发现,自“限塑令”实施以来,塑料袋的使用仅减少了10%。“塑料限制的成本太低了。消费者通常不会考虑每年数千万美元的塑料袋成本,这导致许多大型超市仅通过销售塑料袋就能赚取数千万美元。“塑料限制令”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塑料销售令”。“为此,他建议将“塑料限制令”改为“塑料禁令”,各省市可根据情况给出“塑料禁令”的时间表和具体实施细则。”此外,应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袋,代之以完全可降解的聚乳酸和其他食品袋,并应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白色便利”不是绿色生活,对环境有害无益。

我记得当“限塑令”出台时,每个人都非常热情,非常重视。我用没穿的旧衣服做了很多购物袋,送给邻居和同事,既方便、实用又环保。”居住在北京马家堡东路阳光花园小区的张女士回忆道。

然而,根据张女士的观察,公众的热情在短时间内开始急剧下降。目前,大多数自带购物袋的人是老年人,而自带购物袋的年轻人数量很少。“我女儿5岁了,我经常带她一起去购物。如果家里的成年人在购物时总是买塑料袋,那么孩子长大后怎么会养成自觉使用环保袋的习惯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继文认为,如果为了生产、销售和用户的暂时“白色便利”而忽视“限塑令”,结果将是完全的损失——“从表面上看,消费者在短期内似乎获得了便利,但长期的生存利益将受到损害;尽管超市和其他企业赚钱,但它们这样做的代价是逃避责任和损害环境。”

在他看来,控制“白色污染”没有什么比改变人们的动机和行为更重要,“使用任何类型的塑料袋都不如减少使用和对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年,杭州环保志愿服务团发起了“暖袋杭州”活动。志愿者走进超市,向没有携带环保袋的市民分发环保袋,并鼓励他们及时归还。在活动期间,志愿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每个家庭都有十几个未使用的环保袋。如果这些袋子可以使用,塑料袋的使用率将会有效降低。

“一个包是一件小事,只有几分钱,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志愿服务团团长*说。

现在,“限塑令”已经实施了9年,这段时间的得失值得深思。严格的监管方法,延伸监管链,呼吁科技进步,提高环保意识……前进的道路需要重新审视。

常纪文认为,控制“白色污染”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与过去相比,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有了很大提高,实践绿色生活方式的人口也在增加,这完全可以迫使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起他们的社会责任。”

(北京,6月13日,记者张磊·叶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