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印度老虎倍增?谁为调查结果背书

科普小知识2022-06-12 13:12:25
...

印度老虎倍增?谁为调查结果背书

来源:史蒂夫·温特/国家地理

在按下开关并检查电池后,研究人员将一个重约1公斤的红外摄像机绑在离地面约半米的树干上,然后转移到下一个摄像机放置点——这是对老虎和豹子等野生动物进行种群调查的传统方法之一。为了部署照相机和其他科学研究设备,研究人员一天可以在山里走十多公里。

老虎和豹子的种群进化是衡量其生态系统优劣的指标之一。当栖息地的食物链恢复得足够好时,食物链顶端的种群可以长时间持续繁殖。判断这些的第一手数据来自实地科学调查。

2010年,中国、俄罗斯、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国的国家元首和代表齐聚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老虎峰会”。会上,13个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老虎的计划,包括到2022年将老虎数量增加一倍。

今年7月,印度*宣布,其境内的野生老虎数量从2006年的1411只增加到2967只。这些数据来自每四年一次的老虎普查。放置照相机、观察粪便和识别老虎活动的痕迹是人口普查的主要方法。

但是这个结论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质疑。印度班加罗尔野生动物研究中心主任乌拉斯·卡兰思公开对这一发现表示怀疑。他说,在实践层面上,一些通过人工测量和计数收集的信息可能会有偏差。

寻找困扰的迹象

有必要谨慎对待实地调查的结果。以印度为例,世界上大约有2/3的老虎生活在印度。2019年,印度投资35亿卢比(约合4940万美元)用于老虎保护,包括将村庄转移到保护区以外,并为动物修建地下通道。

如何确保现场调查的准确性?如果能找到清晰而新鲜的野生动物脚印,这就是证明它们存在的直接证据。未被雨水破坏的完整脚印意味着调查人员目睹了“第一幕”。

现场制作的石膏模型将被带回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分析脚印。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中心副主任冯立民等人在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的调查中使用了这一方法。在他们对野生印支虎的调查中,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老虎前脚和后脚的详细尺寸,以及掌垫宽度、步宽和步长的数据。

然而,这种调查方法在狭窄的分布区域更有效。如果把它放在印度的整个领土上,是否能找到一个好的“大猫”踪迹是无关紧要的。足迹采集的时间和类型,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此外,准确识别老虎足迹要求评估人员具有丰富的现场监测经验并接受过专业培训。

野外人口调查的另一个线索是动物粪便。基于粪堆数量和微卫星标记,可以分析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标记是分布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序列重复序列。这些标记可用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特定种群的DNA遗传档案。

根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等在《哺乳动物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2018年,已有109个大熊猫微卫星标记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微卫星标记的可靠性直接影响野外种群数量评估和遗传多样性评估的发展。

准确的“真正的锤子”

一种更现代的调查手段是安装红外摄像机。冯立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照片很容易获得,可信度很高。"每个人都可以比较和阅读它们,研究模型也可以被多个研究者使用。"

一台由5号电池供电的红外摄像机能够在零下30摄氏度的高强度环境下工作,是调查人员的好帮手。在将调查区域划分为等面积的网格、将摄像机放置在符合调查条件的网格中并保证摄像机在调查区域内均匀分布的前提下,捕获的野生动物踪迹和人类活动是种群调查的直接依据,具有可重复性。

然而,相机电池寿命的出现、放置位置的改变以及设备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仍然是标准化调查中的不确定因素。

对此,冯立民表示,选择更具代表性的调查区域,并遵循严格的调查时间和标准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野生动物种群调查的可信度。此外,用深度学习算法代替人工图像识别和标记也有助于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冯立民说,研究人员对野生动物的观察不仅限于老虎和豹子等旗舰物种。对森林中其他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和对特定地区生态系统的调查都是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的组成部分。

"目前,大熊猫、雪豹和老虎的个体调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争议."冯立民说,所有野生动物研究者都需要考虑哪些方法更准确,哪些值得保存。对于一些极其稀有物种的种群调查,如果不同机构的研究团队能够相互确认,实地调查的可信度也会得到提高。

在保护区

Karanth和其他人也对调查结果提出质疑,原因包括调查人员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是否知道准确的计数标准,以及记录行为是否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如更积极地记录老虎活动的踪迹和忽略人为干扰因素。

"鉴定技术关系到调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声誉."冯立民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准确性也可以根据相关物种的种群变化规律来判断。如果价格突然大幅上涨,“需要更仔细的论证”

在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WCT)提供的一段视频中,动作捕捉相机记录了同一条路上不同时间的人、牲畜和老虎。

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国家和地区,人类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并不少见,在一些自然保护区甚至非常频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徐伟华表示,与人口稀少的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将会在为某些物种设立的保护区内开展活动。

如何与该地区的野生动物共存,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之一。

徐伟华说,自然保护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主要取决于物种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秦岭阳县朱鹮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农田种植的作物不使用杀虫剂和化肥,因为它们是朱鹮的食物来源之一。结果,当地农民开始转型发展有机农业。

徐伟华指出,“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应特别考虑具体的受保护物种和需求。以东北虎为例,建立保护区肯定不是为了保护一只老虎,而是为了保护一个种群,因此保护区的面积更大。”

“过去,如果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它将包括一些农田甚至村庄。近年来,通过规划和调整,大面积的农田将被清除。但是,自然保护区内零星分散的农田可用于当地植被恢复。”徐伟华告诉《中国科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