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参与“望闻问切”?当人工智能遇见传统中医
在未来,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将会是这样一个场景:镜子成为一个智能检测装置,当你早上起来看镜子时,你可以检查眼睛的颜色,脸的颜色和舌头的颜色,“人工智能”将分析和预测个人的健康状况;“智能”机器人拥有古今名医的大数据,“看、听、问、切”为患者识别症状;智能设备在保存实时人体数据的同时进行针灸等治疗。
最近,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设备”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国家中医药智能设备研究所已经开始运作。看到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和中医的基本理论是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令人耳目一新。几天前,《科技日报》的一名记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采访。
中医的“经验”是一种“大数据”
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博鳌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设立的研发和临床验证机构,新设立的研究所将隶属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根据双方合作协议,未来将围绕中医智能诊断和智能理疗的重大需求,组织技术攻关,开发关键技术,实施技术改造和转移。
成为BOO生物学第一任主席的BOO生物学总裁、中国工程院院士景程表示,相关研究平台和临床验证机构的建设,如中医病证结合的精确诊断研究、中医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辨证、中医诊疗设备的开发等,将是未来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非常适合中医了解病理、生理和变化规律,探索和改进治疗方法。”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俞曙光表示,中医所谓的“经验”实际上是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许多老中医受到追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诊断和治疗数据。学习中医需要“引用经典”的原因也是因为需要积累和分析过去的数据。”他说,新技术的使用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中医背后的规律,并发现如何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运用传统经验。“在中医学校,学生可以同时向几位老专家学习中医,这已经很了不起了。然后在将来,在收集和整理大数据并协助人工智能分析之后,学生们可以咨询大量同时被数字化的“古今名医”,以传递他们最好的经验。
机器人期待参与“看、听、问、切”
目前,研究所提出了实现中医诊疗工程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目标。重点推进基层中医药实用诊疗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包括开发一系列用于观察、询问、嗅觉和脉搏诊断的机器人和诊疗设备、智能诊断系统、智能调理系统等。
中医诊断是疾病信息的提取,而“看、听、问、切”是提取方法。在这个信息收集过程中,仅靠手工方法是不完整和标准的。”俞曙光在谈到上述中医智能设备研发的基本理论时表示,智能设备首先可以保证中医诊断信息提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根据中医理论,眼睛颜色、面部表情、脉搏和舌头颜色都是要提取的信息,但传统方法因人而异,例如不同的个人脉搏和医生手指的不同压力等。,都需要完整的信息提取。
“在辨证过程中,智能设备还可以利用中医的思维提出新的规律和对疾病的认识,帮助医生进行诊断。”俞曙光表示,在治疗的最后阶段,智能设备还可以实时收集人体反馈信息,掌握治疗效果。饮片加工过程中应进行标准化控制。
“过去,中药饮片的加工是手工完成的。如果药片需要煎成“微黄”,那么“微黄”的概念是什么?没人能说。但在未来,会有很多指标,如温度,湿度和色温来控制。中药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将得到提升。”他说,该研究所还计划开发智能针灸治疗系统和一系列艾灸机器人,以满足医院、医疗机构和居民的不同需求,“这样,机器人可以继承传统艾灸疗法,同时也解决了传统艾灸方法中的烟尘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