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中国古代物理史-对力学的研究

科普小知识2022-06-16 14:51:27
...

机械知识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的实践经验,并逐渐发展成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学,古代东西方都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手工技术的成就远比经验理论总结突出,这是中国古代机械研究的主要特点。从时间上看,它可以分为三个高潮:春秋、战国、汉朝和宋明。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

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建造了都江堰,“从正面取水,从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的环流,这表明测量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和水利工程等水利知识已达到相当水平,造福成都平原2000多年。

《考》是一部专门记载农具、兵器、乐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业规格的专著。现存的《秋石》、《师旷》、《雕诗》等版本已失传。其中,[对惯性现象的描述“当马力耗尽时,战车(Zhu不是u,指车辆的轴)仍能得到一件事”],车轮大小与拉力的关系(当车轮太低时,马总是像上坡一样挣扎),箭羽与箭飞速度的关系(“当尾部较弱时,箭飞,当中部较强时,箭羽丰富,箭晚”), 测试木材强度[的经验方法,例如“根据其位置(yuān,蠕变程度)放置并摇动它”,以及“根据其径向均匀性在两个壁之间”,“根据其强度水平摇动它”)

《墨经》与《考公基》基本相同,但它进一步引出了一些初步的机械论哲学(如“分”、“恒”、“本”、“标”、“冲”、“全”),并给出了更科学的定义:“力、刑(形)是分之所以也。”不幸的是,这种形成科学抽象思维的过程在后世并没有顺利进行。这一时期主要是记录和积累生产经验,也形成了初步的哲学。

(2)汉代至五代(206 ~ 960)

简单的机械逐渐发展成为精密的或大型的组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载浑仪和气象地震仪,西汉(公元1世纪)没有熟练操作的“被子里的香炉”,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长平支架,祖冲之(429 ~ 500年)的水磨等。

隋朝的造船业非常发达。例如,杨迪皇帝的龙舟高40英尺,宽50英尺,长200英尺。主持了河北省洹河赵县安吉桥(公元595-605年)的修建。它的跨度最大(37.02米),弧度最浅(7.23米高)。自1300年前以来,下沉水平的差异只有5厘米,表明了实用结构力学的发展水平。浮力被广泛应用,例如,[唐丽姬芙建造的浮桥:“以船为尺,竹为立(格恩,穿越。)的《》,《黄河画框》];东晋僧人慧远在庐山做了一个莲花漏,作为计时工具:“取一片铜叶,做一个莲花样的装置,放在水津上的一个盆里。洞底漏水,一半下沉。”也就是说,莲蓬从洞底逐渐下沉到中间,“一天到晚十二沉”,这是非常聪明的。陈寿的《三国志》卷二十和《江彪传》中也有关于曹冲形象的著名故事。

上述成就并没有收录在许多书中。北齐新都坊曾“收集了天空、地震、工具、渗漏、雕刻等各种灵动之物,并画了一幅名为“奇骏”的画”,但已失传。

这一时期具有直觉和经验的物理学哲学著作是王充的《论衡》。在他的作品中,他描述了运动的速度、力和运动、物质和运动,以及内力和外力的关系。其次,还有运动相对性的概念。晋代天文学家梁(261 ~ 303)说:“坐船去涉水时,船是不会迁移的”(《隋书年谱》)。金·(283 ~ 363)郝《抱朴子》一书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游云西行,但称之为月亮之东”《金淑·Xi·田文志》进一步运用了这种相对运动的思想来解释天体的运动:“天空像磨坊一样向左转动,太阳和月亮向右移动,随着天空向左转动,所以太阳和月亮实际上是向东移动,而天空指向西方。”例如,蚂蚁走在磨盘上,磨着左,蚂蚁走在右,磨着病,蚂蚁迟到,所以它们必须跟着磨到左。最有价值的是《尚书·魏考令要》,它至少写于东汉时期(作者不详,收录于明代*主编的《古代微书·尚书·魏书》卷一)。该书提出了著名的结论,同时提出“土地有四个旅游,冬至日去北部和西部30,000英里,夏至去南部和东部30,000英里,春分和秋分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这本书提出了著名的结论:“陆地一直在移动,但人们不知道,例如,当你关上船走的时候,你没有意识到船没有任何运动。这种关于运动的相对性的观点至少比伽利略的对话早1500年。这一观点表明中国古代物理思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在此期间,基于机械和液压技术的发展,物理思想是活跃的,但是很少给出物理现象的定量描述。

(3)宋元明(960 ~ 1644)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极其丰富,但他们的作品往往不为人知或失传,只有他们的名字为人所知,但他们的细节却不为人所知。因此,在过去的朝代里,许多“精巧的装置”又被“创造”出来了。例如,仰韶文化时期,一种由尖底发展而来的陶器,名为“盱眙、中泽、正泽、满泽、厚泽”(“苟左”),因其重心由高到低再到高而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的杜预、祖冲之、魏、隋、唐、宋等都有许多人试用过它。东汉张衡、三国马军、祖冲之、苏、吴德仁等也多次制作或不制作指南车。魏以后,郭、、同时致力于此。郭没有成功,而是嫉妒。看到马跃的成功,他用毒酒杀死了他。而严肃制造的这种指南车,依靠齿轮传动来保持木人手指的方向不变,遇到困难时,他就走出去“看车动而得其法”(宋的《后山丛谈》卷一),这也是从力学原理上实现的。遗憾的是,它经常丢失,因为古代人意识到了它,而没有说或描述它。李稷鼓车还利用传动装置使齿轮转动一整圈,并在车轮满一英里时搅动小人鼓一次。这表明中国手工制造的齿轮结构和其他技术是相当熟练的,但直到宋代才被详细记录。

1092年,苏颂(1020 ~ 1101)和韩红莲建造了中国古代最大的高级天文钟楼——“水运天文台”。其结构详载于苏颂的《新乐器与意象法》。它涉及天文学、力学和机械制造。其中,“天堂天平”相当于一个时钟擒纵机构,是一个杠杆装置,以确保同步。元代(1231 ~ 1316年)的郭守敬在天文仪器的种类(简易仪器、倒置仪器、计时仪器、日月食等十几种)、结构和精度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997 ~ 1087)不仅在军事著作《军事典籍总纲》中记载了军用机械、枪支、军用油泵(“猛火油罐”)等,而且在《水泉寻踪法》中也详细记载了虹吸(“渴武”)。《后汉书·张让传》和《唐书·通典》都有记载,包括“取大竹节”、“油灰黄蜡封”、“竹头入水五尺”、“内热入水”、“水从中间倒灌”等。

河北省石家庄市龙兴寺的转轮建于北宋。当人们在舞台上绕着轴线行走时,*会慢慢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这实际上是动量矩原理的应用。

宋(1587 ~ 1644(?)是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在第15卷《贾冰篇》中,它描述了测试弓弦弹性的方法:“测试弓弦时,一个人用脚踩在现场,把秤钩挂在弓腰上,当弦满了,就知道压了多少重量”。这个方法非常聪明。这本书在中国遗失了300年,直到1926年日本才取回重印本。

一般来说,我国古代的机械知识和古代精湛的技术往往是分不开的。然而,各个时期对技术知识的整理、收集、研究、改进、保存和流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技术尤其是科学技术理论无法取代人力形成明显的生产力。科举八股吸引了教育和知识分子对文字游戏或仕途的关注。一方面,大量的生产知识和技术被积累和丢失,缺乏系统的安排。另一方面,经验力学和定性力学的概念都是思辨的(如“气”、“道”、“理”),缺乏定量的数学参考和系统的实验基础。因此,经典力学理论只能等待西方的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