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靖: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当下
■我们的记者陈彬·黄鑫和记者董国文
目前,简单地把应用型大学作为培养“动手能力”的核心是一种误解。我们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应用技术教育与厚基础、宽口径大学教育的结合,突出“本科层次、技术特色”。
目前,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受到了学校的普遍关注。然而,对应用技术大学来说,“重视”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你知道,作为中国第一所名为“应用技术”的公立本科大学,“应用”这个词被嵌入在校徽中心。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那么,在现阶段,我们在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作为回应,《中国科学报》采访了该校校长鲁静。
做事情要“有道德”和“有技巧”
《中国科学报》:在现阶段,一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仅仅掌握一项技术就足够了吗?
鲁静: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应该直接面对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他们的素质要求应该越来越全面。总的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具备特殊的应用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即能够运用科学技术和科学原理改造世界和创造性地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然而,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满足今天的工作要求,还要适应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和创造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一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许多综合素质,但一句话,需要具备做人所需要的“美德”和“技能”。“美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即学会做正确的事情。“精技能”是指作为应用型人才,要学会正确做事,即要有不断提高的实践能力,热爱本职工作的严谨态度,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美德”是正确的事情,“技能”是基础。
《中国科学报》: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这也决定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多元化。在这方面,更多的市场导向的职业院校和私立院校有相对更多的优势。你认为本科院校应该如何扬长避短?
鲁静: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强调技能和能力”来指导地方本科大学的转型。然而,应用型大学首先还是本科“大学”。他们不培养低成本的劳动力,只把应用导向作为其显著特征。目前,简单地把应用型大学作为培养“动手能力”的核心是一种误解。我们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应用技术教育与厚基础、宽口径大学教育的结合,突出“本科层次、技术特色”。
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操作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按岗位培养,按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注重现有职业和岗位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要求不高。作为应用型大学,它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是完全不同的。除了满足现有的职位和职业,应用型大学还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如果能将这种力量转化为人才培养,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满足当今行业岗位的要求,还能应对行业企业的快速升级变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岗位和新形式。
加强与工业企业的血缘关系
《中国科学报》:在上海和应用技术大学2017年的工作安排中,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关键任务。在现阶段,学校在应用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鲁静: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将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转化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标准。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
例如,在课程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我们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我们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使用“技术”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技术的潜能。注重人才培养公共基础和专业课程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衔接,注重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逐步构建和完善体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除了改革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体系外,我们的普通课程和基础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建立了应用型课程体系。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例如,我们将建立一个“应用与前沿”教授研讨会课程,所有课程将由知名教授讲授。我们将以圆桌会议和小班授课的方式,重点介绍该学科的基本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说明利用该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思路和经验。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普通型人才培养体系有什么不同?
鲁静: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同于一般的人才培养体系。应重视学科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血缘关系。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紧紧围绕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诀窍,着力研究解决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实现和谐,促进学科组织和协同创新,解决行业企业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注重实际应用和技术研发转化。
同时,高校也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从单纯考核学术指标向提高学术水平和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并重的转变。此外,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建设、质量监控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评价体系仍需调整
《中国科学报》:目前,“双一流”建设正在中国全面展开。你认为应用技术大学也应该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吗?
鲁静:国家提出要把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行列,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的人才,取得一流的成绩。争取一流地位必须是所有大学的目标,但争取一流地位并不一定意味着争取一所研究型大学。按照国家对大学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各类大学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有自己的位置,应该鼓励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甚至鼓励建设高水平的世界级应用型大学。
这个国家给我们的定位是建立一个应用技术大学。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与此同时,应用技术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一样,也需要建设一批一流的应用学科,以保证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家鼓励大学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作为一所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你认为现阶段国家应该在宏观层面上为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什么支持?
鲁静:对教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特殊要求。在基础研究中,院士、医生和教授的比例和数量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对于应用技术专业来说,需要学者、医生、教授甚至行业大师。应用技术教师的结构应该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但从目前的国家评价体系来看,仍然缺乏这样的评价体系。
要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一流人才,必须培养一流的人才。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培养专业医生,但就国家政策而言,必须先培养学术医生才能培养专业医生。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应用技术大学另辟蹊径。两者在培养最高层次的人才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能简单地进行替代或翻译。
在学科评价体系上,目前大量的评价体系主要参照高校的学术标准,重视文章和纵向经费,但应用型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成果转化率和技术服务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一套更适合应用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中国科学报》(2017-04-25,第7版)
下一篇:华北渗坑,仍须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