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破除高等学校论文“SCI至上”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

科普小知识2022-03-05 23:02:45
...

最近,教育部和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和确立正确评价方向的若干意见》。为此,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题:请谈谈文件的背景。

答:首先是落实*总书记和党*的决定和部署。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扭转教育评估的不科学取向,坚决克服只分等级、只进修、只文凭、只论文、只帽子的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估指挥棒的问题。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会议上,有人强调,“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只论文、只职称、只学历的现象依然严重。”**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估、人才评估和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并开展了专项行动,清理“只限论文、职称、学历和奖项”。高校肩负着修身养性的崇高使命。他们应该带头引导社会风气,弘扬先进文化,营造创新氛围。认真贯彻*要求,以突破“SCI第一”命题为突破口,小切口、大转弯,搞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实招硬招,打破“唯命题”,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第二,是回应人民的关切和期望。近年来,SC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素和衍生ESI排名已经成为学术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职称评价、绩效评价、人才评价、学科评价、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因此,高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和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存在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不适应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建设教育强国和科学强国。各行各业都强烈呼吁取消论文“SCI优先”,优化学术生态。

第三,需要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中国*第十九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把国家治理制度和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实现“两百年”目标的一项重大任务。为建设教育科技强国服务,必须加快提高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科学评价体系,营造科研人员投身科研、走自然之路的创新氛围,推动高校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 追求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敢于啃硬骨头,加强原创创新,加强长期积累和持续研究,争取重大突破。

2.问:你如何理解SCI论文的功能及其相关指标?直接应用于科研评估有哪些问题?

答:SCI是美国建立的科学引文索引。这是一个分类数据库,就像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卡。通过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方向和被引频次,为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和研究工作提供帮助。SCI论文的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SCI的本质是一个文档索引系统,而不是一个评估系统。SCI论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高水平论文。第二,SCI论文的被引数量反映了对论文的重视程度,而不能与创新水平和实质性贡献相对应。高被引论文反映了更多的学术研究热点,但没有直接解释它们的创新贡献。第三,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的相关指标没有充分反映科技创新的贡献,不适用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

3.问:如何科学评价学术水平?

答:学术水平的科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文件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建立和完善分类评价体系。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输出形式不同,从评价到解决“一刀切”的问题,不能只看论文,也不能全不看论文。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国防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类型,提出了分类评价的重点和论文的不同权重函数。

第二是提高学术同行评价。同行评价是科研评价中的一种常见做法。关键是要真正发挥同行专家的作用。在评价中,指导专家不要简单地用SCI论文的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价意见,倡导建立评价专家信用评价体系。

三是规范评估和评价工作。对于评价和评价工作,首先是减少项目评价、人才评价和组织评价等“三个评价”的数量。其次,要规范和充分听取评价指标和方法的意见,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的意见。评价方法应实施代表性评价,精简和优化申请材料,不再要求填写SCI论文的相关指标。评价过程应遵循同行评价原则,合理分组评价对象,选择合适的专家,合理设定工作量等。

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和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意见探索更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评价方法。

4.问: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该文件提供了一个消极的SCI论文列表。包括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改善纪律和学校评价。减少学科和学校的排名评价,坚持分类和分区评价。在评价中,应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精心选择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引导社会机构科学开展大学评价排名。

二是优化职称(职务)的评聘方法。在职称(职务)的评价和聘任中,应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人员和岗位的适宜性。SCI论文相关指标不应作为职称(职务)评定和聘任的直接依据,也不应作为聘用人员的前提条件。

第三是扭转评估和奖励的功利主义倾向。学校不应为部门和个人设定论文索引要求,并消除SCI论文相关索引与资源分配和绩效奖励之间的直接联系。

四是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为引导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合理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不宜将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素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授予学位的限制性条件。

第五,确立正确的政策导向。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应承担起引领学术文化建设的责任,要有自信和决心,拒绝接受或发布以SCI论文为核心编制的排行榜等信息。

5.问:文件的发布是否意味着这些文件在将来的各种评论中不会被阅读?

答:应该强调的是,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该文件的出台是为了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片面、过度和扭曲使用的现象。被打破的是论文“sci第一”,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同时,论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表达形式,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和创新的学术论文,反映服务贡献,并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的声音。然而,在学术评价中,创新水平不能简单地由SCI论文的相关指标来判断。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应合理使用相关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

6.问:在文件中,有些表达是“不允许的”,有些是“不合适的”。有什么不同?你的考虑是什么?

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认真研究了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在文档中,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谈到功利主义,使用“不”意味着它被明确禁止,现有的做法被坚决放弃。一些方面认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也不同。采取非刚性要求,给予学校一定程度的政策灵活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将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学科发展特点的具体政策。例如,在该文件第9条中,“使用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素作为毕业和授予学位的限制性条件是不合适的”,这表明我们反对学校层面的强制性规定。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基础学科中,导师和部门从科研能力培养和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是合理的,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7.问:确保文件实施的下一步是什么?

答:从教育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求“双一流”建设院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院校,要根据多种意见,对相关制度文件和“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审核和修订。另一方面,从行政部门本身出发,教育部直属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本意见提出具体实施办法。其他高等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教育部将通过监督等方式对各单位的清理整顿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认真检查、拒不整改、问题严重的单位,要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追究领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