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中微子,关乎宇宙起源之谜

科普小知识2021-12-10 15:05:31
...

日本的“*神岗”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数据收集计划于2027年开始。该项目由日本牵头,英国、加拿大和其他国家参与其中,旨在阐明物质的起源和基本粒子的“大统一理论”,并揭开宇宙起源的神秘面纱。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基本粒子之一。基本粒子是已知最小的粒子。它们不能像原子一样被分成更小的粒子。它们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中微子是物质中最轻的粒子,其确切质量尚未被测量,但它们至少比电子轻100万倍。它们无处不在,例如太阳发光、核反应堆发电、岩石的自然放射性衰变以及其他核物理过程都会产生,甚至我们每个人都会由于体内钾-40的衰变而每天发射约4亿个中微子。

中微子最大的特点是它们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无论是人体还是地球,在它看来,都是极其空虚的,可以*穿梭太空。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科学探测极其困难。因此,中微子的发现和研究过程充满了几代研究者的心血。

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保利预测了中微子的存在,以解释在核衰变中看似不守恒的能量,他认为是这个“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偷偷带走了能量。经过20多年的搜寻,美国科学家柯文和赖恩斯终于在核反应堆附近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为此,雷恩斯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8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在地下1500米的废弃金矿进行了一项实验,并首次探测到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证实了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来自氢聚变。1987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第一代信冈实验中探测到超新星的中微子。他们两人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戴维斯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精度,却发现太阳中微子的数量远远少于理论预测,这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此后,小柴昌俊的学生梶田隆章发现,宇宙射线在大气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的少,这被称为“大气中微子损失之谜”。

为什么中微子比预期的少?1998年,梶田隆章在升级的第二代神岗实验中发现,大气中微子比预期的要少,因为它们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地变成了其他类型的中微子,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微子振荡。他还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中微子有质量。虽然质量非常小,但它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据已知的物理定律,在早期宇宙中,正负物质应该以相同的数量成对产生。但是在现在的宇宙中,没有大量反物质的迹象。为什么宇宙只由积极物质组成?反物质在哪里?这是宇宙起源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中微子振荡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即正负粒子会有不同的行为,这很可能导致反物质消失。因此,对中微子振荡的全面理解是解决“反物质消失之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中微子很难被探测到,解决这些谜团需要巨大的探测器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日本前两代的信冈实验坚持自己的优势方向,掌握了核心技术,经过不断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次启动的第三代实验“托普圣港”将建造一个26万吨的水探测器,耗资约8亿美元。此前,中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和美国的深层地下中微子实验也已开始建造。这三个实验既有竞争性又有互补性。联合分析可以显著提高发现能力。新一代的中微子实验也许有一天会揭开宇宙起源的神秘。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