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朱照宇:让黄土道出人类的历史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11:41:38
...

朱照宇:让黄土道出人类的历史

朱兆宇在实验室研究了矿石标本

朱照宇:让黄土道出人类的历史

朱兆宇团队在上陈村遗址发现的一件石器(不同侧面)

字符文件

朱兆宇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晚新生代古环境的演化、现代地质环境的演化和人地关系的演化。他主持过几十个*、省级和部级科技项目。

《科技日报》记者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兆宇的谈话,左手拿着一个长方形搪瓷盘子,右手拿着几块石头,从他手中的石头开始。

"我从小就和石头有缘."朱兆宇指着盘子里的石头笑着说,他年轻的时候喜欢玩石头。他经常在他家附近的铁路上捡石头玩。后来,他直接申请了地质学院。出乎意料的是,45年来我“将兴趣发展成了职业”。

去年7月,朱兆宇的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在陕西省蓝田县尚晨村新发现的212万年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一结果表明,至少在212万年前,古代人类出现在非洲之外,从而将人类离开非洲的时间提前了27万年。

不久前,这项成果被评为“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

意外发现成就重大

谈到在上辰村的发现,朱兆宇打开了话匣子。

“我和我的团队在上辰村遗址发现了96件石器,包括石芯、碎片、刮刀、尖头工具和锤子。”朱兆宇说。

这些人造石器只是朱兆宇团队确认古代人住在这里的重要证据。

2007年7月18日,朱兆宇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那天,他和他的团队在上辰村遗址发现了一个新的连续黄土剖面。”看到这一幕,每个人都非常激动。我的两个学生很快跑了过来,我的父亲穿着裤子追着我。”没想到,他们在黄土地层中发现了一块石头,然后又发现了更多的石头。

“这些石头是石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黄伟文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教授罗宾·丹尼尔在鉴定后说。

学者们普遍认为石器是这里人类活动的重要证据。

“所以,我们继续挖黄土层,用尽了我们所能,直到我们不能再挖了。”朱兆宇说,黄土层就像一棵树,有“年轮”来识别它的年龄。它的名字是“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循环。一旦确定了黄土或古土壤的年龄,就可以大致确定埋在这里的石器的年龄。

从2008年开始,朱兆宇整理并研究了出土的石器,最终在2014年得出结论:至少212万年前,古代人类出现在非洲之外。"我们从地质学的角度推断出古代人类出现的历史时期."他说。

一只脚踩在黄土上,一只脚踩在红土上

第四纪地质学是朱兆宇的研究领域。这是一门研究自人类诞生以来沉积物、生物学、气候、地层学、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的学科他说。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环境科学专家刘东生那里研究了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古气候和新构造演化。

毕业后,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四纪红土地质和古环境方面,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是在2001年,他突然选择了“两者兼而有之”——一只脚踩在红粘土上,一只脚踩在黄土上。

这种变化源于一个埋藏在朱兆宇心中超过10年的问题。

在撰写博士论文时,朱兆宇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年方法——“古土壤测年法”,即直接用黄土古土壤序列作为测年尺度。中国有如此多的第四纪古生物学遗址和古代人类遗迹,如果能使用这把尺子,就能相对准确地确定它们的年龄这个想法在他后来的研究发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朱兆宇多次到陕西省蓝田县公望岭进行实地考察。

蓝田县是古代人类活动的著名场所之一。教科书描述这个地方是115万年前在该县出土的古蓝田化石。“但我在现场发现的与前人描述的地层结构不同。根据以前的描述,115万年前的化石位于黄土的第15层。但当时我觉得这些化石似乎在第15层黄土下。”朱兆宇说。

然而,朱兆宇当时没有详细说明。毕业后,他回到广东,进入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按照老师的指示开始学习红粘土。只有这个问题,不时会飞入他的脑海。

直到本世纪初,时隔十多年后,他偶然来到了贡王陵。"我立即去了前一个地方,看到,是的,前一个问题仍然存在."朱兆宇说,从那以后,他重新检查了所有相关的研究文件,但书面材料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他决定自己寻找答案。

2004年底,他和他的学生冒着大雪去贡王岭采集样本。之后,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测量,确定蓝田县公王岭直立人的头盖骨年龄应为163万年前。这一发现将“蓝田”时代向前推了48万年。2015年,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人类进化杂志》上。

“抓”与“借”学生组队

去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结果后,朱兆宇突然“着火”,许多采访电话打到了办公室。在接受媒体短暂采访后,他立即再次启程前往上辰村。“报纸一发表,许多人就被这个消息所感动,认为他们发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当他们去现场挖掘时,我不得不赶紧回去保护现场。”他说。

“我从老师们坚持不懈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中受益匪浅。他的学生邱说,在提交报告期间,《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实际上并不顺利。它经历了五次大修。

当时,许多团队成员失去了信心,有些人甚至说,“算了,不要投票。”然而,朱兆宇从未想过放弃。他甚至在《自然》杂志评论专家的建议下,带领团队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

野外调查是地质学家的日常工作。尽管年事已高,朱兆宇还是亲自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调查。在过去的十年里,他带着他的学生到蓝田县进行了20多次实地考察和样品收集。

野外的条件非常困难。有时候你饿的时候只能嚼几块蛋糕,渴的时候只能吃几个西瓜。盛夏,中午的温度太高,无法工作,朱兆宇带着学生们去树荫下乘凉或者躲在山洞里小睡一会儿。

有一次,朱兆宇在陡峭的黄土层上采样时,不小心滑倒了,滚下了山坡。回想起这一幕,邱仍是奄奄一息。

但是这一切,在朱兆宇看来,都是可以克服的,他没有感到多少痛苦。回顾这个领域,他更喜欢用“有趣”和“不断惊讶”来描述过去。

"真正的困难可能是研究资金短缺。"朱兆宇说,由于当时没有独立研究的专项研究基金,前10年的工作主要是由他自己的学生团队完成的,但自从他退休并被重新聘用以来,已经很少有人了。

结果,朱兆宇“抓住”他的毕业生去帮助或“借用”其他老师的学生。他开玩笑地称他的团队为“游击队”,研究所里的每个人都说这个团队是“铁血老人和活水学生”。

今天,朱兆宇几乎每天都去实验室查看数据。“接下来,我将把黄土古土壤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以及古代人类生活环境的演变写成文字材料。”他停顿了一下说,“我认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必须继续做。”(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