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技术成果成“网红”产品 军民融合助力科技强国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13:56:24
...

在最近持续高温的日子里,一件易穿的“空调背心”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产品。“空调背心”、消防“导弹”、用于地下管道“CT扫描”的探地雷达、24小时和24小时监控的无人机...这些产品都是国防和民用技术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品。

从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系统、奥运安全科技系统,到南水北调仿真系统、应急救援及支持设备等。仅在航天领域,近几年就有2000多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改造,空间特殊材料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

“空调背心”的学名叫做个人空调系统。这一次,第二代个人空调系统着火了。与第一代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等优良性能。

高温环境下,炎热的太阳和潮湿的空气严重影响了特警、交警、炼钢炉工、受限空间焊接工、户外运动人员等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在航天产品车间,卫星和火箭需要在恒温环境中安装和调试。空调技术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成为技术人员积累的技术,以建立国防和民用技术产品的集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二研究院206所技术人员表示,作为一种人体小气候环境调节系统,个人空调由液冷背心、制冷机组和电源组成。当人穿着液冷服时,冷却液吸收人体热量,流入低温热交换器冷却,冷却后进入液冷服,循环使用。这种用于个体冷却的防护设备可以说是高温潮湿环境中穿着封闭防护服的工人所必需的。

据个人空调开发商张兴洲介绍,第二代个人空调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随身携带在身体的任何地方,从而大大提高了舒适度,并且不影响其他主要工作设备的携带。

此外,应用于新型空间材料的不烫嘴的饮水杯也变得流行起来。将开水倒入“相变调温杯”后,杯中的相变材料迅速吸热储存能量,50秒内水温可降至45摄氏度,达到人体饮用的最佳温度。同样,将冷水倒入吸收了足够热量的杯子中,能量杯可以快速释放热能,使冷水可以快速加热到35摄氏度以上,给使用者带来了一种即摇即饮的舒适体验,省时又方便。

这种“调温杯”使用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快速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用于热能管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306研究所所长曹晖表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居民生活用品的开发和推出,是该研究所自主创新和军事技术改造的结果,让特殊航天材料真正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国防和民用技术产品的自主集成打破了国外的高度垄断。

一键操作,简便,快速部署,自动瞄准...今年年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6研究所研发的高层建筑灭火系统正式交付给北京消防局胡家楼中队,并开始在高层商务中心区运行。在消防员手中,有一种专门用来对付高层建筑火灾的锋利武器——瞄准和发射只需几秒钟,典型的高度范围为100-300米。消防车不需要开到火灾现场,但是可以从几百米的距离发射。

高层建筑灭火系统也称为“导弹灭火”。这种由空间导弹技术开发的产品是专为高层建筑火灾设计的。它采用高效安全灭火剂配送、低特性“绿色”发射、复合探测、高精度灭火弹投放、导弹发射控制等技术。快速准确地将装载高效灭火剂的灭火弹投放到火区,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特别适合在城市环境中使用,是空间军事技术在民用上的成功应用。

这是专门为高层、超高层建筑或其他危险场所的紧急救援而设计的特种消防设备高层建筑消防系统总设计师邱认为,该设备可以解决消防车“进不去”、“够不着”、“打不开”等问题。由于独特的安全发射技术,灭火时不会产生杀伤人员碎片,不会损坏窗框,也不会发生爆炸。技术人员表示,在未来,除了灭火炸弹,救援物品可能会和导弹一起被送往目的地。

在消防安全和其他复杂的灾害环境领域,国防和民用技术的结合也有一些“黑色技术”。例如,集群定位指挥系统就像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室内导航定位器”。可用于灾害侦察和救援,也可用于矿井、隧道、仓库、地下停车场等大型封闭场所人员的室内定位、侦察和救援。一种简单方便的被动空气再生呼吸装置,只要戴在头上,用呼吸面罩盖住嘴和鼻子,就可以安全地通过火灾现场。它还可以用等体积的氧气代替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使用户无需携带沉重的氧气瓶,也不会受到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

“蛇形机器人”是一种打破国外垄断的国产机器人,从核心技术到产品实现。“蛇形机器人”被称为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它可以“出海”检测海底油气管道。它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压力在管道内流动。通过高精度漏磁检测技术,可以捕捉和存储管道内外壁的腐蚀和缺陷信息,准确识别和定位缺陷点,在短时间内获取数据,并为管道出具全面的“体检报告”。

此前,中国海底油气管道检测服务被外国高度垄断,价格高、报告数据不完整等问题,能源信息存在隐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三研究院35项目负责人李征表示,“蛇形机器人”目前用于8英寸管道,已经通过国内海上油田实际测试,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穿越10、12和14英寸管道的机器人目前正在开发中。

一体化包括“从军事转为民用”和“从民用转为军用”

安全和反恐是国防和民用技术结合的重要技术应用领域。“低、慢、小”是指低海拔、慢、小。这曾经是这种飞机需要处理的一个不安全因素。常规武器和设备无法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有效应对和拦截“低、慢、小”飞机。这使得防止来自“低、慢、小”飞机的干扰和损坏成为关键区域和主要活动的安全问题。

天网1号是一种利用空间技术开发的“民用导弹”,通过发射导弹和“撒布”一张网,可以成功地将“低、慢、小”目标网住。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6研究所天网一号研发人员沈燕介绍,天网一号是一种先进的城市超低空安全设备,能够探测、跟踪和拦截进入防控区域的“低、慢、小”目标。主要作战目标可分为航空模型和球类运动的“低、慢、小”目标。它采用“无光、无烟、无火焰、低音炮”发射方式和灵活的网络软杀伤拦截,直接捕捉目标,缓慢降落地面,避免二次伤害,满足城市的需要和防御“低、慢、小”目标的重点。

天网一号成功开发应用后,车载网电复合“低慢小”拦截系统和单兵“低慢小”目标拦截系统也相继出现。新成功测试的单兵“低、慢、小”目标拦截系统外观更酷,具有光电瞄准和自动弹道计算功能。打击目标更加灵活,可以单肩发射。

专家认为,国防和民用技术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军转民”上,也体现在“民转军”上。例如,无人机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抗震救援的第一道防线,反恐和维护稳定的战场,犯罪调查和毒品控制的山区,以及无法进入的能源管道……无人机,像智能空中机器人一样,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无人机+军事”也成为热门话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三研究院研制的WJ-600A/D侦察与打击一体化无人机可以携带CM-502千克导弹武器在大范围内进行远程巡逻、侦察和监视,可以瞬间到达数千英里以外的侦察区域。结合更高的飞行速度,单位时间内侦察效率和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专家称,这种无人机不仅是一种冰冷的金属机器,还是一种具有主要“器官”的代理,如侦察系统“鹰眼”、控制系统“大脑”和动力系统“心脏”,它们可以通过通信系统与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进行通信。它精巧的结构使它的雷达散射面积约为0.1平方米,这相当于一只鸟的雷达散射特性。它可以悄悄地接近敌人而不被发现。找到目标后,它可以悄悄地跟踪它,并将目标图像实时发送回指挥中心。一旦目标确定,后方操作人员只需点击鼠标,机载导弹就会攻击目标,完成及时准确的打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