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15:08:31
...

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

信息图片

持续了半年多的更名让泸州医学院一次又一次登上了搜索榜的榜首。

2015年4月28日,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并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奶酪”老“四川医学”搬走。四川大学及其附属的华西医院公开抵制它,最终导致“四川医科大学”的名称被撤销。后来,泸州医学院向教育部申请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并于今年1月命名。虽然“四川”这个词被省略了,但是“西南”这个词却让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非常不满意。1月26日,教育部发文批准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同一天,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发表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声明,称“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教育部申请对该校更名进行行政复议”。

更名两次,泸州医学院多次受到质疑。但事实上,这只是国内大学“更名潮”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在过去的6年里,中国有472所大学更名,占大学总数的23%。此外,教育部最近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6年批准设立的39所高等院校名单”。其中,14所大学更名,14所新建本科专业,1所合并调整,9所独立学院转为独立民办本科专业,1所大学经过“待资助”筹备工作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争论不断地被争论,诸如“效用”和“冲动”等问题也不断地被质疑。

为什么学院和大学热衷于给自己改名?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大学更名机制来结束这场闹剧?

大学更名的依据是什么?

《光明日报》记者就《*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询问,未发现对大学命名和更名程序有明确规定。但是,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立暂行规定》规定:对于办学规模中被称为“学院”的,全日制学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被称为“大学”的全日制学生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人数不低于全日制学生总数的5%;在学科方面,“学院”应该有一个以上的学科作为主要学科,“大学”应该有三个以上的学科。其余还涉及教学和科研水平、基础设施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在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名单”中,吴敏老师所在的大学已由“学院”改为“大学”。“别看只是换了几个字,但整个学校都为此付出了很多。学校很早就设立了一个“更大的办公室”(更名为大学办公室),专门为此而工作。

“首先,你需要向省教育厅汇报,省教育厅会派出一个专家组进行调查,最后给出省里的排名。然后,根据省里的结果,向教育部汇报,填写各种材料,正式考试后,教育部将派出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回去后,它必须投票。只有当它达到一定的比例,它才能有机会改变它的名字。”吴敏告诉记者,大学更名的准备工作既复杂又琐碎。

然而,即使是这些在“重新命名学院和大学”看来苛刻的规定,在一些公众看来仍然“缺乏标准程序”。

“大学更名应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程序。例如,有关学校或地方*应事先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做好宣传和意见收集工作,然后报教育部批准。在教育部批准之前,也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广泛征求意见,然后正式答复。”鲁医疗事件爆发后,有网友称,如果有这样一个标准程序来保障,就有可能避免其他大学更名后的权益受到侵犯。

大学更名的利弊

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在吴敏和他的同事眼中,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学校水平没有提高,但发展空间明显扩大,招生规模扩大,经费增加,甚至教师职称数量也明显增加。"

“事实上,理论上,像我们这样的专业学院没有必要把它的名字改成大学。但事实上,我们必须采取这些行动。”吴敏解释道:“为了学校、老师和学生。”

“无论是学院还是大学,最重要的是通过更名来提高办学质量。”北京一所大学的教师约翰·杨(John young)表示,如果学校只按照评估标准获得更名权,并以“大学”的称号来支付自己的费用,而不是努力提高大学内涵的质量,那它只会“大而名不副实,名不副实”。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教授罗志敏指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名牌大学的人才。因此,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大学的名字。例如,“大学”比“学院”好。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大学自然希望有一个能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名字。“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这通常被视为扩大高校发展空间的捷径。例如,高校,特别是一些位于地级市和偏远地区的学校,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学生、越来越方便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就大学更名一事,传媒甚至教育界都持批评态度。然而,我认为,合理而恰当的更名不仅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体现,也是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自然结果。”罗志民说道。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名称是合理的呢?

罗志民说,当一所学校的地位和方向发生变化,学科和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方向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几所大学合并时,学校的名称可以改变。如果一所单一学科的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无疑将促进基础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有机会独立选择专业,提高他们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与此同时,当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规格发生变化,*的政策取向发生变化时,高校也需要通过更名来重获发展空间,以求得生存。

“但是大学的名字被改了,因为害怕定位不清和盲目比较。第二,他们害怕名不副实,卖羊头狗肉。第三,他们害怕切断自己的历史联系,从而失去多年积累的办学传统和校园文化。”罗志民告诉记者,一些高校在更名过程中确实犯了上述错误,对学校发展的损害仍然难以消除。

如何抑制大学更名的冲动

“事实上,社会并不关心大学的更名,而是关心大学是否具有相应的教育实力,以及与大学名称相对应的教育特色和质量能否跟上更名的步伐。”罗志民一再强调,目前要停止“一窝蜂”、“名不副实”的更名。

如何停止不健康的重命名?

21世纪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丙奇指出,为了让大学满足于自己的定位,而不是为了改名,有必要改革教育管理和评估制度。学校不能根据它们的学校名称分成369个等等。要重视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估,引导大学在自己的定位上达到高水平。“社会也必须摆脱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当候选人和家长选择大学时,他们不应该“指名道姓地选择学校”,而应该更加注重办学的本质。

罗志民指出,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定更加详细的校名使用和更名规定,做到“闭关自守”。其中,最重要的是严格规范更名标准和程序。“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实施高校办学质量评估机制和高校信息公开机制。当公众有能力对学院和大学进行评估和监督时,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完全由学院和大学来决定是否更改它们的名称。”

随着“两个一流”建设计划的出台和“地方高校转型”的推进,高校更名会不会出现新情况?

对此,罗志敏表示:“两个一流”的建设是由“学科建设”引领的,这意味着大学将从“大学名为王”向“学科为王”过渡。未来,一所知名大学可能学科薄弱,其录取分数将低于普通大学。同时,“两个一流”建设以“办学绩效”为杠杆,意味着高校将从“赢家通吃”向“以质取胜”转变。换句话说,在未来,综合性大学可能得不到像单一学科大学那样多的资助。”

与此同时,他表示,在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高校更加重视“应对社会需求”和“突出应用导向”。因此,为了实现长期发展,一些地方院校可能会采用更多类似“应用技术学院或大学”的名称。“如果上述政策得以实施,势必会抑制一些大学更名的冲动。”(原标题:大学更名,如何建立规则)

(记者金浩天、邓辉)

阅读更多

艺鹭更名事件继续:“西南医科大学存在吗?”

西南医院院长发布了一份文件,称“艺鹭”的名字被改成了“偷来的名字”

教育部批准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泸州医学院再次更名:“四川医学”的争论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