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方法使慢性病诊断从“口”入手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15:15:12
...

新方法使慢性病诊断从“口”入手

对大多数牙病患者来说,去看牙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MiG为牙龈炎的监测和预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评价和开发新一代口腔护理产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们的记者沈春雷

你的牙齿经常流血吗?你对看牙医感到不安吗?传统的牙科治疗经常让你不去看牙医吗?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对牙医的恐惧和担心可能会大大减少。

日前,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加工研究所单细胞中心(以下简称青岛能源研究所)和宝洁公司北京研发中心联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口腔不同部位菌群分布的口腔感染严重程度诊断方法。

"在未来,口腔菌群也将用于诊断和预测一些慢性传染病."青岛能源研究所单细胞中心主任徐健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说。

传统的诊断是不客观的

牙龈炎患者通常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有时甚至是自发出血。去看医生时,牙医通常采用常规的诊断方法,如视力检查和探索性检查。

目视检查是指牙医观察病人牙龈的颜色、形状和质地,并初步判断牙龈的健康状况。

据报道,正常的牙龈是粉红色的,牙龈炎的牙龈会变成暗红色或暗红色。正常的牙龈应该是薄的,并且粘在牙齿表面。当患牙龈炎时,牙龈边缘会因组织水肿而增厚,从而不再粘在牙齿表面。当牙龈出现炎症性肿胀或增生时,牙龈沟的深度可达3毫米以上,形成一个假牙周袋。

专家告诉记者,牙龈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牙周炎,最终导致牙齿脱落,并可能导致一系列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因此,牙龈炎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目视检查的基础上,牙医还需要结合探索性检查来判断牙龈炎的严重程度。此时,牙医将在尖端插入一个带有小球的探针到牙龈沟或牙周袋中,检查牙龈出血,检测龈下结石并确定牙龈沟或牙周袋的深度。

“探索本身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不适和恐惧,而医生的诊断仍然相当主观。”徐健指出“无论是视觉诊断还是探索性诊断,传统牙龈炎诊断的客观性都需要提高”为此,青岛能源研究所和宝洁公司开始寻找更客观的方法来检测和诊断慢性口腔感染。

牌匾提供新创意

我们的口腔充满了各种微生物,其中由不同细菌组成的牙菌斑位于牙齿表面和牙齿之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欧阳项英称牙菌斑为“口腔细菌群落”。

欧阳项英向记者介绍了牙菌斑的形成过程:首先,唾液中的营养物质被吸附在牙齿表面,在社区中形成肥沃的土壤;“土壤”形成后,它也为细菌提供营养,吸引它们定居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菌聚集在一起,群落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能够共同抵抗外界的干扰。此时,漱口无法移除。

青岛能源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功能基因组学团队的博士生黄石和宝洁公司北京研发中心的李锐通过监测50名志愿者牙龈炎康复、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牙菌斑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发现了与牙龈炎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的15个细菌属。

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牙菌斑微生物的口腔感染严重程度的新诊断方法,即“牙龈炎菌群指数”(MiG)。在41名志愿者的验证人群中,新方法的准确率为95%。

对大多数牙病患者来说,去看牙医是痛苦和恐惧的混合体。MiG对病人很友好,不依赖于牙医的主观判断。为牙龈炎的监测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对评价和开发新一代口腔护理产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徐健还指出,由于牙菌斑的组成不同,人群可分为“敏感型”和“耐受型”牙龈炎。研究人员用8个细菌属构建了一个“牙龈炎微生物易感性指数”。"该指标能客观区分两类患者,准确率为74% . "他说。

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牙龈炎,还可以进一步判断牙龈炎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进展速度,有助于牙医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口腔菌群与慢性病

微生物群落在地球上无处不在,青岛能源研究所单细胞中心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思考微生物能否用于诊断和预测人体、土壤、海洋和其他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家Bonnie Bassler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有大约1万亿个人体细胞,而他体内的细菌数量可以达到10万亿。

许多共生细菌分布在人体内——不同的微生物存在于皮肤、眼睛、口腔和呼吸道粘膜。然而,它们大多数存在于消化系统,尤其是大肠。这些共生细菌对我们是互利的。

一方面,我们温暖湿润的内脏为它们提供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这些细菌参与食物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帮助我们抵御外敌,这对人类健康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P&G合作研究发现,牙菌斑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疾病状态下有显著差异。因此,口腔菌群在诊断和预测某些慢性传染病方面可能比肠道菌群更有优势。这也是徐健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目前,利用共生菌群诊断和预测慢性病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中国科学院与宝洁公司的合作研究将为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皮肤等部位的共生菌群研究提供重要启示,也将在基于微生物群落的海洋、土壤、空气等部位的健康监测中发挥一定的方法论示范作用。

《中国科学新闻》(第六版进展,2014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