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明信片上的历史
叶对说,“了解一个城市有很多渠道。使用旧明信片是一条捷径。珍贵的图像是最好的历史说明,仿佛时光隧道可以轻易地回到过去……”他说的是根据南京收藏家余康军先生收藏的旧明信片编辑的新书《旧明信片,南京的老影子》,书中的明信片,直观地展示了半个多世纪前南京的面貌。
该书的明信片原件在余先生位于夫子庙的收藏店展出。这些是他20年来辛苦收集的“珍宝”。有些是从网上拿的,有些是从国外的小店里拿的,有些是从国外的朋友那里拿的,总共超过1000张,都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明信片的图像主题涵盖了南京的风景名胜、古都遗迹、旧办公遗迹、梵宫陵墓,以及城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今天的南京名片夫子庙也是画旧明信片的“明星”。有趣的是,当时人们拍照的角度和今天几乎一样。大多数人站在文德桥上,看着眼前的“秦淮河”。不同的是秦淮河比今天的更宽,有许多原创的画。然而,其中一张明信片是一张竹筏载着货物的照片,这表明秦淮河当时有一定的交通功能。“世界文学枢纽”牌坊附近的商业街几乎和今天熙熙攘攘的孔庙一样。历史上,南京夫子庙是“扎巴底”,与北京天桥同名,这在明信片上得到证实。旧明信片上的孔庙不仅排列着买卖摊位,而且许多小贩推着手推车,小贩在地上搭建场地,表演南京版的《清明上河图》。
与孔庙的街景相比,那些今天没有见过的照片更有吸引力。北极的小型铁路就是其中之一。明信片上记载,这条铁路,又称宁省铁路、江宁铁路、北京城市铁路和宁市铁路,是清末新政的产物。它于宣彤元年(1909年)一月通车,沟通了南京与下关之间的交通。当时,它是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因为它的路线短,车站之间的距离短,设施简单,行车速度慢,所以被称为“小铁路”或“小火车”。这条铁路的总长度不到13公里。它从下关河开始,穿过三个拱门、丁家桥、今天的东南大学和总统府,直到今天的白下路。它有六个车站,包括下关和三个拱门,都是在1958年拆除的。另一张明信片展示了莫愁湖的另一面。在这张名为"莫愁湖中的鸭子"的旧明信片中,今天美丽而优雅的莫愁湖更像一个乡村的大池塘,满是拥挤的鸭子,是湖中居民生活的一个小景观。“交通信号大楼”也是中华民国的一个古老遗迹,今天再也看不到了。在一张名为“中山北路交通信号楼”的明信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信号楼是一个中国亭,矗立在路*,屋檐上翘,六根柱子上有电子信号灯。这是典型的中西交通工具。
像明信片的图像主题一样,旧明信片上的邮戳和邮票也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气息。邮戳越多,故事越多,邮票就越独特、越有价值。1935年从南京到上海的一张明信片上盖有几个邮戳。当时,从其他地方寄明信片要花2.5美分,而寄明信片的美国人只寄了2美分的邮票。当收件人收到明信片时,他必须支付半美分的邮资和半美分的罚款。结果,明信片上出现了一美分的“应付邮资”。还有一张有七八个邮戳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是从南京寄到美国,然后又回到南京,因为对方没有收到。俞先生说,七八个邮戳花了他8000元在拍卖市场竞争。
说到拍卖,还有网上拍卖。俞敏洪的许多收藏品都是通过网上拍卖获得的,其中最早的彩色明信片“1906年秦淮河孔庙”是俞敏洪2008年在易趣上以50美元购得的。
130多年前,欧洲人发明了明信片。19世纪90年代,“清”邮政开始生产明信片。由于国力和照相技术的原因,“清”邮政主要生产“明信片”。这些印有照片的“现代明信片”几乎都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和外国机构制作的。《老明信片,南京的老照片》中的老明信片是当时留在南京的外国人寄给他们家乡的。不幸的是,这些明信片背面的内容还没有被充分研究。如果翻译英文、法文、德文和日文的内容,我们就能理解外国人是如何向他们的亲戚朋友讲述当时的南京,并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老南京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