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解码2015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创新技术和理念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21:07:09
...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解读“201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华社记者姜晓袁

“201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16日在北京宣布。在入选的项目中,不仅有新推出的“净红”海船,还有相对“沉寂”的“老字号”遗址,如云南江川甘旧石器时代遗址...然而,每一个被评估的项目都代表着中国考古行业在某一领域的阶段性突破和进步。

资深考古学家表示,十大奖项使公众更加关注考古学,并制作了许多“金名片”。然而,评选本身不能只是一时的颁奖仪式。如何挖掘和保护每一个参与项目背后的时代文化内涵和价值,更值得思考,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培育。

“年轻的网络红人”和“老品牌”网站成为关键词

16日下午,中国考古协会和《中国文物报》在全国联合公布了“201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包括:云南江川甘棠旧石器遗址;江苏东台兴化江庄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周边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海南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遗迹;陕西宝鸡周元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区;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时期的太极宫遗址中的西汉中期的刘和墓,内蒙古多伦的辽皇妃墓,辽宁省的清代沉船“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

“与前几年的十大精选相比,这些精选项目时间跨度长,年代丰富。其中,最早的是云南江川甘旧石器遗址,最近的是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的水下考古调查,反映了评选标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前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

记者了解到,评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一直坚持三个标准:一是强调考古发现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学术史上的突破意义;二是强调调查和挖掘程序的标准化和科学性,鼓励探索和应用新方法和新技术。第三是强调保护遗址、文物和出土文物期间和之后的发掘、考古工作的公开传播和社会责任。

在“十大”名单中,史前考古约占全国半壁*,包括江川甘旧石器时代遗址、江苏兴化、东台江庄遗址,以及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和发掘。相比之下,江西南昌西汉海王刘贺墓和辽宁清代“丹东一号”沉船则相对“年轻”,但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略高。

大约5000年前的“良渚人”成了另一个热点。与之相关的两大工程:江苏兴化和东台江庄遗址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大多数保存完好的人骨帮助人们了解良渚人的生活。浙江良渚古城周边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水利工程,甚至可能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防洪坝体系。

考古创新:不仅是技术,还有理念

自1990年以来,十大考古发现的评选已经进行了26次,共选出260件。根据评选标准,虽然项目本身是“古老的”,但评选是“新的”。从今年的“十大”榜单来看,至少有两项创新得到了体现:

-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骨骼分析仍然是破解遗传密码的必要手段。江苏兴化、东台江庄遗址的骨骼保存较好。考古学家通过DNA测试和元素含量测试分析了234块骨头,解决了历史难题,如同一墓地的“良渚人”在5000年前是否有血缘关系,饮食中肉类和蔬菜的比例,甚至几十年内祖先的生存时间。

实验室考古学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一个亮点。海洋沉睡侯爵墓的发掘广泛采用了实验室考古方法,包括主棺在内的近100件(套)文物被提取成套箱,低氧工作室在中国田野考古史上首次被引进。同样,为1894年中日战争历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信息的“丹东一号”沉船,此前曾通过除沙和小规模探索性解剖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了船体的大面积区域。下一步也有望是实验室考古后的整体打捞。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学学院高级教授、本届评审团成员李表示,25个备选项目都应用了科技考古方法,如直升机、三维扫描测绘、红外成像技术、拉曼光谱等。,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进步。

——先进的文化保护和文化探索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一方面,鲍文与挖掘同步。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在考古发掘中表达文化和保险力量,并多次向主要考古遗址派出专家组。据记者了解,海法图墓专家组和当地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成员已经在施工现场一起吃饭和生活了一年多。在考古发掘的早期,人们制定了大量科学系统的发掘计划,以尽量减少人类对文物的破坏。

另一方面,考古成果已经走出象牙塔。无论是海上昏庸侯爵的墓,还是沉没的丹东一号,这次发掘都是现场直播,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例如,自去年11月以来,沉睡的侯爵之墓已经在江西和北京举办了美术展览,仅在江西一个月就有18万游客前来参观。经过两个多月的展览,北京每个周末都被预订一空。海洋是一种新的文化知识产权,从考古学延伸到出版、旅游、电影和电视。

“为了宣传文物保护的理念,打破考古学的神秘,专业人士需要主动走出实验室和考古遗址,与公众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伟认为,考古研究成果的普及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

为了保护民族文明的“金色名片”,还应该做些什么?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民族文明的“金名片”。在采访中,许多专家表示,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于传承文化根基、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刘庆柱认为,文物调查等基础工作的作用不可低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件,基本摸清了我国文物资源现状,这对加强文物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建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此举振兴了区域经济,促进了社会发展,调动了地方*和公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文物的合理利用。”王伟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以更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荣耀,让外国学术界了解中华文明,使中国的文物工作适应古代文明的状况。

一些专家还指出,由于考古工作的“与时间赛跑”的特点,对考古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更多的高科技技术将被使用,如DNA技术,以确定墓主人和物理人类学研究,以了解人类的进化。“中国考古学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运用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文化趋势保持一致。”刘庆柱说,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将新技术引入考古发掘。(原标题:解读“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