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破解“招工难”重在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23:24:22
...

每年春节过后,“招聘难”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深圳,每年假期过后,许多农民工都不会回来,这给许多工厂在假期过后招聘工人造成了困难。近日,《南方都市报》记者走访了龙岗区宝龙科技城的几家工厂。该企业的一般负责人报告说,今年以后招聘工人将特别困难,这比往年更加困难,特别是对普通工人而言。每年这个时候工人短缺的问题几乎已经解决,今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被录用。

事实上,深圳并不是唯一一个遭遇“招聘困难”的城市,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缺口正在显现。不仅普通工人短缺,技术工人也更加短缺。目前,从市场供求状况来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近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虽然中国技术工人总数超过1.65亿,但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1.3%,与高级技术人员数千万的差距。“用工难”和“用工荒”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一个主要特征。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蓝领工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了人才回流的“战役”。一般认为,“就业”包括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短缺”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接近极限,“技术工人短缺”反映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供给遇到瓶颈。如果说过去我国主要是通过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完成“原始积累”,那么“招工难”所带来的警示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战略,把更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高价值、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实现更健康、更积极、更可持续的发展。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体来说,“招工难”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要解决“用工难”,必须从职业教育的源头入手。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人眼里,职业教育是他们必须吃的“最后一碗饭”。普通大学比职业学校更受欢迎,大学生比技术学生更受欢迎,价值认同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许多高校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从社会需求出发,不考虑师资、教学设备、配套设施等实力因素。,都想成为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研究型大学,导致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上许多人抱怨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要”。许多雇主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在大学里是找不到的"。一方面,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大量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结构性矛盾复杂而突出。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人才。高科技领域需要人才,普通劳动也需要人才。技术工人和知识精英一样光荣。正确的教育观应该是:基础教育培养“能活”的人,职业教育培养“能活”的人,大学教育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瑞典和其他国家,在大学教育中增加职业教育,使大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能掌握实践技能,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社会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定位上应该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突破“招工难”的关键是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这就迫切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当务之急是加快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注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联系,为技能型人才开辟职业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渠道,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尊严,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成为短期人才,拥有更高的收入和更体面的生活,从而吸引更多有抱负的年轻人成长为“伟大的乡村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