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我不怕输在起跑线上
照片由北京师范大学提供。
如果把一个人的成功分成几个阶段,1985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一所大学学习生物化学的王晓东,与他的同龄人相比,并不处于一个成功的状态,这些同龄人都去国外读名牌大学和名师。
但一年多前,王晓东在中国人眼里绝对是“赢家”——在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考试中,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本科生王晓东脱颖而出,成为当年通过考试的60名学生之一。
没有人能想到19年后的2004年,当时并不怎么受欢迎的王晓东,因为在细胞凋亡领域的杰出研究而被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41岁时,他成为当年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20多万赴美留学的*学生中第一个进入美国科学最高殿堂的人。前一年,通过国际公开招聘,他成为中国科技*改革的试验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我不知道在起跑线上会输。毕竟,生活是一场马拉松。在你生命的开始,你的选择是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选择不可能是最好的。但只要你在这条路上,你就永远有机会。”王晓东说道。
分数不是最重要的。
"我以某种非正式的方式思考和做事."王晓东说道。
1977年,初中学生王晓东自学了高中课程。为了测试他的学习成绩,他参加了今年刚刚恢复的高考,他的考试成绩通过了当年的大学录取分数线。然而,他放弃了成为一名年轻大学生的机会,来到高中学习了两年。
1980年参加高考时,王晓东有些科目的分数不高,因为他不坚持一种模式,不喜欢死记硬背。
然而,除了高考的主要科目英语,王晓东在整个考试领域的得分最高。虽然只有30%可以转换,这似乎有点不利,但“我喜欢英语,我不在乎”。
王晓东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读完本科后,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一直很高——大学一、二年级时,所有专业课都在90分以上。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王晓东非常“兴奋”——他发现有一条“捷径”可以获得高分。
当老师在期末考试前回答问题时,一些学生会去设置问题,并猜测考试内容。
结果,平时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可能没有走捷径的学生得分高。“这个标准是错误的,不能反映真实的水平。这种考试毫无意义。”王晓东说道。
他认为分数不是那么重要。在大三的时候,王晓东花了更多的精力在阅读原版英语课本上。这一次他有了一个新目标-库斯比。
当时,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康乃尔大学教授吴瑞在中美留学渠道尚不畅通的情况下,发起了选择优秀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项目。东亚银行成立于1981年,结束于1989年。422名中国学生去美国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
CUSBEA使用了哈佛大学第一年的研究生考试试卷。考试的内容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所以试卷是英文的。
王晓东轻松通过了考试。秘密是“原版英语教科书”。
这是77年级的高年级兄弟姐妹在第一年参加CUSBEA考试时复印的。现在看来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当时北京只有六本教科书。晚上,北京师范大学77年级的学生找了一个有复印机的地方,整夜都在复印。
这本书已经成为生物系流传的“宝典”。大三的时候,王晓东拿到了《宝典》。那个假期,他背着一包“藏宝书”回到了河南老家,看了一个假期,顺利通过了考试。
即使你错了,你也不能放弃自己。
1985年,当王晓东渡海去美国留学时,他发现自己突然从“一个孩子的角色变成了一个成年人的角色”。
出国前,你不必担心一切——宿舍由学校安排,你不必自己做饭和在食堂吃饭。指定了导师。学生可以跟随导师做研究,而不是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20世纪80年代,当我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时,每个人都对你很好。”然而,出国后,这一切都消失了。
王晓东发现,“突然间,你不得不处理生活给你的所有琐事。”例如,我想在社区里找一栋房子。" 20世纪80年代,你在中国的什么地方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然而,他认为不错的王晓东的英语在美国大学也受到了重创:美国教授以正常速度授课,不管中国学生是否能听懂。
上半年非常艰难。王晓东学会了“为自己担心,为自己做选择”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你必须学会承担选择的后果。"
许多年后,再看这些日子,王晓东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好的经历”。毕竟,生活带给你的痛苦也是一笔财富。
在生活慢慢步入正轨的同时,王晓东开始了在美国学习的最重要的事情——选择导师。
他的第一个理想选择是向顶尖学者学习。然而,美国和中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不同,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双向选择。
现在,王晓东笑着谈到了当时的结果:“我也不想要。”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很快适应了这种情况,并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导师选择计划——如果没有最令人满意的,就选择不太令人满意的一个,看看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他坚持的原则是“如果科学不好,那是绝对不可接受的。”"那些对学生不严格的人肯定不会接受。"
最后,王晓东选择了一位新的博士后教授作为他一年的导师。
这位导师没有许多教授那么有名。"他是个天才,对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一名教师,交流并不容易——有时会说很多话,这是非常合理的,学生只是不能理解。老师看到学生不能理解,所以他不想多说。虽然有导师,但王晓东主要依靠自学。
王晓东的研究方向与今天完全不同。“当时,我们没有做太多研究,但我们接受了良好的科学训练。”他说。在他看来,生活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改正错误,接受失败,而不是放弃自己。”
真正的科学家不在于他以前做过什么,而在于他现在做了什么。
1991年,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王晓东来到男女同校的分子遗传学系,跟随获得198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约瑟夫·戈尔茨坦和迈克尔·布朗进行博士后研究。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调整,王晓东终于可以做出一生中最好的选择——跟随最好的导师从事顶尖的科学研究。
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选择王晓东的过程相当戏剧化:他们给王晓东的博士生导师打电话,问了一个问题:他是好人吗?接着,王晓东获得了博士后资格。
在这里,王晓东真正学到了科学的本质:无畏。
本世纪,心血管疾病不再是人类的最大杀手。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年轻时,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最大的杀手。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高胆固醇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你想要什么,现在最应该和最能做什么?绝大多数人选择尽他们所能。然而,两位老师只问是否应该这样做,从来没有问是否应该这样做。他们认为,如果应该这样做,就一定会这样做。”王晓东说道。
这种精神感染了王晓东。也正是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对*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好。自1995年成立自己的研究室以来,王晓东的论文被其他科学家引用了49000多次。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系负责人麦克奈特说:“王晓东是过去10年中被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他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对他工作的适当认可。”。
但王晓东说,“我们应该尽快忘记以前做过的事情,永远向前看。”在他看来,你是否是科学家,你是否真的在科学前沿工作,并不取决于你以前做过什么,而是取决于你现在能做什么。
“科学家和运动员一样,应该努力站在第一线。我认为,当你能踢足球时,你不应该当裁判,当你能当裁判时,你不应该当观众,你应该当观众,而不是足球协会的*。”王晓东幽默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