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穿上“白大褂” 你敢让它做手术吗
新华社南昌9月11日报道:机器人穿着“白大褂”。你敢让它运转吗
新华社记者高浩良、王赢
配有手术钳的机械臂膨胀和收缩,芯片自动传输数据以记录手术完成的数量。根据上海长海医院国际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提供的数据,从2006年引进第一台手术机器人到今年2月,我国已经实施了4万多台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进入手术台已经成为现实。然而,当你真的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担心:如果电压不稳定,它会不加选择地挥刀?万一程序被黑了...
“世界上最繁忙的手术机器人在中国”
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泌尿科病房,69岁的罗丹已经带着开玩笑的精神躺在床上进行了一周半的机器人前列腺根治术。“切口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医生说我现在可以出院了。”
"外科机器人是外科医生手中的魔剑."负责手术的医生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功贤。他进行手术的三张照片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代表了他自1982年加入这项工作以来亲身经历的传统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的三个时期。
与开放式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允许王功贤看着电视监视器,用特殊的加长手术器械在病人体内完成手术。随着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他第一次不用自己手握手术刀,也不用单独依靠操纵杆就能完成手术。“一个人的手腕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只能有4个*度,配有手术钳的机械臂‘手腕’有7个*度,可以*旋转540度。”
在“80后”的博士后研究员、王功贤的助手郭巨看来,通过腹腔镜看病人体内的场景就像在家看电视一样,而机器人就像去电影院看3D电影一样。
更高的*度和更清晰的视野意味着更少的创伤和更精确的治疗,当然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与传统手术相比,罗丹手术后的住院时间减少了一半,但费用却增加了约2万元,主要是由于电动剪刀和机械臂前端的持针器的费用。
从2017年1月到8月,为罗丹执行操作的机器人完成了640次复杂操作,单机操作数量居全国首位。"中国是世界第一,也就是说,世界第一."王功贤介绍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单机手术数量排名前三的机器人都在中国。
"如果机器人执行操作时电压不稳定怎么办?"
“我相信科学和技术。”在大学学习机械制造时,罗丹更喜欢医生提供的两个手术计划中的机器人手术。“但是坦率地说,还是有一些疑问。毕竟,这不是操作机床。如果电压不稳定或突然停电,会不会给你另一把刀子?”
为了保证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安全设计是最基本的保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欧永胜说,机器人手臂被设计成模仿人手的功能,能够自动过滤掉震动,每秒钟纠正几千次。即使医生的手轻微颤抖,配备手术器械的机械臂也不会颤抖。
“在一次手术中,我们发现3D镜头的光束有问题,机器人自动停止了。”王功贤告诉记者,手术机器人设计的紧急停止和退出功能都可以避免不稳定的电压和电源故障造成的故障。
但真正能给病人安全感的是操作机器的医生。2017年初,王功贤获得了500份机器人手术证书。他领导的机器人手术团队也成为了国家机器人手术临床示范教学中心。“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需要更多的交流。你应该努力让病人明白机器人是医生手中的工具,还是应该由医生来操作。”这是他过去三年来最深的感受。
工具在变,机器人背后的医生也在变。2014年,已经工作了30多年的王红去香港“调研”。根据机器人手术的相关规定,无论从事多少年的临床工作,想要进行机器人手术的医生、助手和护士都必须首先通过机器人手术资格考试并持有相关证书。
在内窥镜手术的时代,王功贤在盒子里撒了一把红糯米、一把黑米和一把白米,让团队中的医生在腹腔镜下做分类练习。现在,他还提议剥葡萄皮,允许医生操作机器人一层一层地剥葡萄皮,并且能够康复。"在机器人扩大的视野下,医生应该对解剖学有更深的了解."
“机器人需要更高层次的‘同事’”
王功贤办公室的第三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12月23日。医院首次实施机器人手术。王功贤亲自做了三次手术,花了将近一整天的时间。当时,这不一定是传统的方式。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场类似于早期火车和马车的竞赛。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机器人手术的效率已经超过了传统手术。
在他的设想中,在未来的医院里,不仅会有外科手术机器人,还会有在门诊大厅里引导病人的引导机器人和帮助病人在病房里翻身的随行机器人。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计划(2016-2020)”也提出在3A医院的智能手术中心进行手术机器人的试点示范。
出生于1990年的研究生白感受到了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他的导师曾经需要一名外科医生,外加三四名助手,来进行泌尿外科手术。现在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他只需要一名外科医生和一名护士。他不得不担心这是否意味着他的就业前景会更加黯淡。
王功贤警告他的门徒,手术机器人是更先进的手术平台。接受和使用好手术机器人是大势所趋,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医院将对医生有更高的要求,智能工具需要更多的聪明人来控制它们。
然而,这位55岁的外科医生一直认为,不管机器人有多聪明和先进,它们都不能取代医生。“不管机器人如何进化,都不会有人类的直觉和情感,而这正是医院病床上的病人最需要的。”王功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