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09:51:36
...

自从在南极洲上空发现臭氧洞以来,科学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臭氧层的破坏和臭氧洞的出现是由人类行为造成的,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生产和使用“臭氧消耗物质”,并向空气中排放大量废气。

消耗臭氧层物质主要包括以下物质:氟氯化碳(含氯氟烃)、哈龙(哈龙、全氟化碳)、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甲基溴等。

臭氧消耗物质的用途: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清洁剂等。

废气:主要是汽车废气、超音速飞机废气、工业废气等。

在所有上述物质中,最具破坏性(或“罪魁祸首”)的是氟氯化碳和哈龙。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用的是我们都熟悉的氯氟化碳。

含氯氟烃是氟利昂的一部分。它是美国杜邦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开发和生产的一种含氯氟烃制冷剂。它也以商品名命名为“氟利昂”。如今,人们习惯称制冷剂为“氟利昂”。

一些数据显示,从1930年代初到1950年代和1960年代,人类总共生产了1500万吨氟氯烃。

人类已经开发了含氯氟烃,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层破坏机制

(1)废气破坏臭氧层

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如N0和N02等。),这可以破坏大量的臭氧分子,从而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2)氟氯化碳和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

美国科学家莫林和罗兰提出,一些人工合成的含氯和含溴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凶,最典型的是含氯氟烃和含溴哈龙。

氟氯化碳和哈龙总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泄漏。泄漏后,它们首先进入大气层的对流层。然而,这些物质在对流层中是化学惰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在对流层中非常稳定,可以存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而不发生变化。然而,这些物质不能总是存在于对流层,并最终通过极地大气环流和赤道区热气流的上升进入平流层。然后在风的作用下,它们从低纬度被输送到高纬度,并在平流层中均匀混合。在平流层中,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分解氯氟化碳和哈龙分子,释放出高活性的氯和溴*基。氯*基和溴*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破坏臭氧的化学机理如下:

氯-氯→氯+氯

Cl +O3→Cl0 +O2

C10+O3→C1+2O 2

溴原子*基以同样的方式破坏臭氧。据估计,一个氯原子*基可以在失活前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哈龙释放的溴原子*基可以破坏臭氧的30-60倍氯原子。此外,氯原子*基和溴原子*基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即当它们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大于两者的简单叠加。

当然,除了上述化学过程之外,臭氧洞的形成也是一个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包括空气动力学过程和特殊的极地温度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臭氧洞出现在极地和大部分在春季。

臭氧层破坏的长期性质

科学家和社会各界担心的是,氟氯化碳和哈龙在大气中的寿命很长,一旦进入大气就很难去除。这意味着,即使人类停止生产和使用这些物质,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也会持续很长时间。然而,通过全人类的努力,臭氧层的破坏将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