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访谈录》出版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1:11:29
...

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1949年以前,有5000多名中国学者和学生在美国学习,1950年代有1200人回国。

半个多世纪前,这些归国人员在新中国的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秋,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和杜·开始了一项关于“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的研究项目。他们逐一采访了44名科学家。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访谈形成的105盘磁带已经尘封了20年。2013年,由31名科学家口述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归国科学家访谈》出版。当时接受采访的科学家不到10人。

揭开这些科学家尘封的过去,也将揭开他们每个人的独特故事,以及那个时代新中国科学的独特历程。

《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访谈录》出版

1950年8月31日,100多名中国学生乘“威尔逊总统”号游轮离开旧金山回国。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在船尾拍了照片。

至于刚刚获得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奖的张存浩,当人们关注他的科学成就时,他们发现“大奖”的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海归。张存浩于20世纪40年代赴美国留学,1950年10月从密歇根大学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

半个多世纪以前,有许多像张存浩这样的海归。统计显示,1949年以前,美国有5000多名学者和国际学生,1950年代有1200人回国。大约60%的人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半个多世纪前回国的人

这是一张旧照片。在一艘大船的船尾,100多名年轻男女坐着或站着,有些人还抱着孩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86岁研究员屠光南就是其中之一。"我是最左边的一个,头扁平."

1950年8月31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号从美国经日本横滨驶往香港。这些年轻人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了离开美国的证书,踏上了返回祖国的道路。照片中的人都是年轻人,包括128名归国学者和留学生,如傅莹、金银昌、邓稼先、叶笃正、鲍、庄凤干、余国聪和屠光南的弟弟屠光南。

20世纪50年代,有两次返乡高潮。第一波回国浪潮在1950-1951年达到高潮,当时大约有1000名科学家回国,主要是乘坐“克利夫兰总统”、“戈登将军”和“威尔逊总统”号。在回家的路上,每艘船上都发生了许多故事。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进入敌对状态,美国*开始限制中国学生回国。日内瓦会谈最终放宽了对中国学生返回美国的限制。从1954年到1956年,出现了第二次返回浪潮,大约有200名科学家返回。

1952年,当史长旭申请返回中国时,美国移民局限制他离开美国。为了争取早日回到中国,中国学生向美国各界人士寻求帮助。他们甚至写信给美国总统和联合国秘书长。史长旭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之一。1954年,他还在美国接受了《基督教箴言报》的独家采访,表达了他希望回到媒体身边的愿望,并与照片一起刊登在报纸上。经过日内瓦会议的谈判,美国同意中国*分批释放被拘留的中国学生。1955年4月,76人被允许回家。史长旭在这个名单上。1955年6月,他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返回家乡。

有许多留学生以如此曲折的方式回国。在1951年9月20日的“克利夫兰总统”号上,包括谢加林和王德宝在内的八名外国留学生被拦截并送回美国。1954年,王德宝经法国回到中国。1955年初,谢加林在美国*让步后才回到中国。闵恩泽要求他的朋友在香港找一份工作,条件是他在9个月后返回内地,并于1955年10月返回。

他们发展了中国科学

这些半个多世纪前回归的人注定要载入新中国的史册。

自2002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奖以来,每年都有两名科学家获得该奖。到目前为止,已有24名科学家获奖,其中8人已返回美国。同样,在获得“两枚炸弹和一颗星”奖章的23名科学家中,有10人已经返回美国。

“这些在五十年代回到中国的科学家,在新学科建设和科学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在发展“两弹一星”和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规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北京长城企业战备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是这样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从事中国近代科学史研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注意到了在美国留学的那群归国科学家。

1986年,会见了杜,一位来自美国的科学历史学家,谁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他们的共同兴趣促使他们在1988年秋天开始了一个关于“从1950年代回来的科学家”的研究项目。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采访了44名科学家,主要是那些在20世纪50年代回到美国的科学家。

化学工程师侯祥林于1950年6月回到中国,参与国家12年科技计划,并为石油部的研究所做准备。

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王守武于1950年10月回到中国,参与中国的12年科技计划,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晶体管工厂,负责建立半导体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学家吴忠华于1954年8月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

1955年9月,研究自动控制和系统可靠性的科学家舒松贵回到中国,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在美国学习的科学家和苏联专家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原来,苏联为我们设计的后处理厂是一个老式的车间,采用沉淀法进行后处理。这是20世纪20年代的老方法。我建议采用现代化学工业中常用的提取方法。上级说,任何人都不允许改变苏联的设计,即使改变了,也必须绝对安全。将来,我会在每次会议上提出建议。”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化学和核能专家江告诉王德禄这样一个事件。后来,姜终于同意了使用的提取方法。工厂也扩大了,生产氢弹所需的材料也生产出来了。

“对于77后大学生来说,我们的一些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王德禄认为中国的成就与几代在美国和欧洲学习的学者有很大关系。回国后,他们不仅在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影响了几代人。

《中国科学日报》(文化周刊第13版,2014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