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陈学庚:从中专生到院士 “英雄”不问出处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1:12:30
...

陈学庚:从中专生到院士 “英雄”不问出处

陈雪庚与陈雪庚团队开发的农业机械

他来自江苏,但他已经在边疆工作了60年。他只有中专学历,但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一生中,他在农业机械研究方面只做了一件事,但他在*两次推广棉花生产。

他就是陈雪庚,自称“地球的第八条路线”。然而,秘书长*告诉他,“英雄不会问他们从哪里来,所有的才能都必须在战场上找到”。

促进*生产两大增长

20世纪60年代,大批江苏人来到*支持*建设,其中包括陈雪庚的父母。初中毕业后,陈雪庚以高分进入*生产建设兵团奎屯农业学校,并选择了得分最高的农业机械专业。从那以后,陈雪庚和农机厂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生产的总体水平很低。一旦幼苗在每年的5月份固定下来,并在9月份收获,*兵团“关闭了办公室,关闭了学校,关闭了工厂”。另有60万内地采棉工人进入*,所有人都参加了棉花生产。尽管如此,1982年*的棉花面积只占全国总产量的4.9%,占全国总产量的4%,兵团的平均亩产只有38.6公斤。

根据棉农种植地膜的技术要求,兵团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机具联合作业的新概念,建立了以“排种床、机械铺膜、打孔、覆土”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铺膜播种技术体系。

陈雪庚当时是第七农业师130团地膜机研制组的负责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2BMS系列机床的研究,倒班作业效率相当于300人。之后,陈雪庚的团队继续努力改进新的地膜覆盖和播种设备。他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农艺要求,不断开发和推广各种新设备,形成了一系列新产品,完成了从成果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全过程。

地膜棉种植机械化首次促进了*生产,这一成果还获得了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兵团提出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新技术。为了适应机采棉花种植密度不降低的新要求,陈学耕带领团队提出了超窄行距配置的新思路,并成功研制出膜下滴灌精密播种机。

陈学庚说:“精密播种机的研究是成功的,科研团队立即高度重视成果的推广。当时,“有钱买种子,没钱买幼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包括相当多的*认为单一精量播种风险太大。

面对困难,陈雪庚没有退缩。2004年春,科研团队在第一农科推广了棉花精密播种机。他们一大早就从石河子出发到阿克苏,在1200公里的旅程中的晚上到达,开车时间超过15个小时。

“当时,机器和工具的调整是由团队的科研人员自己完成的。春播之后,举行了20多次讲座、示范和实地观察,用事实改变了传统观念。重视科学研究和推广成果是搞好科学研究的硬道理。”陈雪庚说道。

2014年,*亩产量达到155.7公斤,占全国面积的42.3%,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59.5%,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播种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促进了*产业的二次提升,彻底改变了*生产的落后局面。

解决了农田残膜污染问题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兵团单位面积棉花产量居世界前列。然而,这种方法产生的残留膜污染给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雪庚针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自己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做好残膜回收研究,二是加强机采棉品质改良研究。

2014年,陈雪庚带领团队深入“农田残膜处理工程”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聚乙烯塑料薄膜机械化回收板方面,取得了突然的破坏性进展。

“农田残膜的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项技术是无法完成的。我们正在做的是回收聚乙烯地膜。事实上,具体工作非常困难。我们提倡使用可降解薄膜,但可降解薄膜的价格是普通聚乙烯薄膜的2 ~ 3倍,农民不容易接受。同时,可降解膜的增产效果不能满足要求,区域土壤和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可降解膜的性能。因此,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并不容易陈雪庚说道。

面对现实困难,陈学耕从2017年开始提出了农机、农艺、农膜结合的构想。从农艺措施到塑料薄膜质量,再到回收残膜的新机器和新工具的研发,陈雪庚将整个过程同步进行。他对回收的残膜进行了两次加工,生产出其他产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到目前为止,科研人员已经开发了10多种不同类型的新型残膜回收机械和工具,为解决兵团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做出了贡献。

培养高层次人才

2018年,陈雪庚有了另一个身份:石河子大学研究员。

“为什么我称自己为“图巴路”,因为我没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我只是针对*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中的突出问题,克服瓶颈,一点一点地前进。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他们仍未能冷静下来进行理论研究。”陈雪庚说道。

为了“补课”,陈雪庚选择了去石河子大学。“这是一所拥有高水平人才和浓厚学术氛围的综合性大学。它在总结和提炼过去的工作以及安顿下来整理理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陈学庚告诉记者,中国是一个生产和使用农业机械的大国,但不是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大国。自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中国的发展才进入“快车道”。

也正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研究的发展,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指导青年教师做好科研工作,成为了陈学庚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带人们到农业前线,积累了很多经验。将来,除了理论推广,传授这些知识对我来说同样重要。无论个人力量有多强,都很难发展。依靠少数人独自战斗的时代已经结束。只有当一个强大的团队形成,每个人都在绳索中向前冲,才能取得成功。”陈雪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