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屡被举报学术不端仍获晋升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1:58:43
...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屡被举报学术不端仍获晋升

湖北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瑜菁被指控多次发表四篇论文。实习生王景硕如数家珍

湖北三峡大学文学院院长陈瑜菁再次因学术不端被十多名下属举报。

这些下属都是大学教师,他们所报道的仍然是一个老问题:陈瑜菁已经反复发表了八篇论文,其中一篇经常发表,还有一些涉嫌变相剽窃。

陈瑜菁告诉《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他的论文不是伪装的抄袭,所谓的重复发表是由非主观和非自愿的因素造成的。"学校已经就此事得出了结论。"

“一位领导私下告诉我,陈援昌的‘学术问题’,如果不是,就没有意义。如果它是严重的,它在整个国家是相当普遍的。没有必要对此纠缠不休。”艺术学院的老师叶伟参与了报告,他说。

从2011年底一些学者公开写作并提出批评,到2012年底和2013年底许多报告在不同场合发表,这些教师没有得到公开答复。

在这些报道之后,陈瑜菁被从副总裁提升为代理总裁兼院长。

大学如何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报告,如何公开这些报告,以及它们有多大的容忍度?这无疑是对大学底线的考验。

据称有八篇论文被反复发表。

2012年初在学院办公室阅读期刊《黄钟》时,叶伟没有想到他对院长学术问题的疑虑会持续两年。

《黄钟》是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季刊。也是国内音乐学术界六大中文核心期刊之一。许多音乐部门已经订阅了它。它的学术地位不言而喻。2011年出版的第四期恰好是黄钟的第100期纪念金。

叶伟对本期发表的一篇论文有些惊讶。题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反思》的12页论文列举了中国学术论文不规范的各种现象,许多音乐研究者被点名批评。

其中,有两个例子指向陈瑜菁。文章认为,的论文《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家族婚俗与仪式音乐》既没有任何参考文献,也没有说明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抄袭另一位作者论文《鄂西土家族哭嫁歌》的嫌疑。

陈瑜菁的论文也被称为“自我复制”——从2008年7月到2009年1月,经过简单的修改,论文发表在四种不同的期刊上,其中两种是核心中文期刊。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蔡继洲是该评论的作者。62岁的蔡继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虽然陈在武汉音乐学院学习,但他们以前并不认识。写这篇论文纯粹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批评,而不是一份报告。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的另一位老师张雄也在2011年和2012年之交看到了蔡继洲的论文。在查阅资料后,他还发现除了一组4篇论文之外,陈瑜菁还存在4篇论文和2篇论文“重复发表”的现象。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的精神,将“一稿多投”和“重复出版”等术语界定为“学术不端行为”,并明确予以禁止。

《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人工比较发现,这八篇论文根据主题可以分为三组,每组都有很多重叠。

以蔡继洲批评的一组“土家族婚俗音乐”论文为例。除了稍微不同的主题和摘要外,这四篇论文中大约有90%是相同的。

从日志上标注的“收货时间”来看,其中三个分别是2008年4月2日、2008年4月23日和2008年11月10日。显然,前两个接收日期之间的间隔只有21天,这远远不是传统的“三个月后,你可以换到另一个地方”的限制。

第二、三组论文的内容分别与“长阳南曲”和“土家族骂媒习俗”有关。每组两份论文中大约50%的内容几乎相同。另外50%不一致的内容是陈瑜菁在原始论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论点。

张雄告诉记者,当他发现这篇论文被“反复发表”时,他起初并不在乎后来他听说陈瑜菁将被提升为院长。我心想,怎么能让任何涉嫌学术不端的人成为院长呢?于是报告开始了。"

“本来这件事与我无关,但作为一名职业教师,我想有一个好的领导,不想在这里浪费我的青春。”后来参与报道的叶伟说。

此后,三峡大学的10多名教师加入了匿名举报小组。截至2013年底,他们已向湖北省纪检、组织和教育等相关部门报告。

有关学校的院长曾经“招致学校的惩罚”。

陈瑜菁不否认八篇论文中有大规模的重复。他告诉《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学校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得出结论,不存在所谓的变相剽窃,重复发表不是他的主观意愿。

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在院长办公室发送个人电子邮件的记录。2007年6月19日,陈瑜菁将论文《土家族传统婚礼礼仪音乐的文化人类学分析》发至《中国音乐》。

“三个月后,当我没有看到中国音乐的回应时,我只是修改了报纸,投了黄忠的票。”陈瑜菁说,他在2007年10月10日投“黄钟”一票时,将标题改为“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土家族婚俗音乐”。

根据陈瑜菁向记者提供的书面说明,他在当年10月20日前后参加了“宜昌非物质文化保护论坛”学术研讨会,“会议没有明确通知本次会议论文集的出版”。

陈瑜菁没有放弃出版《中国音乐》的希望。至少在2007年11月7日和12月21日,他两次发送电子邮件,询问这篇社论能否发表。

2008年7月和8月,陈瑜菁的论文发表在《中国音乐》和《三峡文化研究》上。根据其声明,后者是研讨会的结果。

陈瑜菁说,那段时间,他正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正忙着写博士论文。他没有注意到论文中已经发表了什么。因此,2008年10月,他对论文进行了轻微修改,增加了第二作者,并投票支持《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和《黄钟》在前两篇发表后约半年,也分别发表了陈瑜菁的论文。

陈瑜菁告诉记者,他不想再出版了,但他没想到一份报纸同时受到四家出版社的青睐,而且在出版前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至于为什么出版物的“接收时间”比交付时间晚得多,陈瑜菁推测可能的原因是出版物的内部处理流程。

张雄不同意陈瑜菁的解释,“我也给其中一个刊物投稿了一份稿子。出版前,编辑与我沟通,并多次要求修改。他的论文真的那么好,不应该修改吗?”

《黄钟》的一位资深编辑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如果稿件被采纳,投稿人将有三种方式了解新闻——接收通知、邮寄稿件费和邮寄样本出版物。“难道三个环节都不会出错吗?”

根据编辑的分析,陈瑜菁的前两篇论文已经发表,最后两篇论文之间有半年的间隔。无论是通知、邮寄费用还是样本出版物,他都不太可能知道。

他推测,如果有人真的故意重复出版,可能是因为需要论文的数量。

陈瑜菁给记者看了一份“关于主动申请处罚的多稿报告”,日期是“2011年12月17日”。从时间上看,这篇报道是在蔡纪周发表批评意见后写的。

“虽然经过三个月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的定期评论期后,我转到了另一个刊物,但我没有及时注意到我的劣质作品的出版趋势,导致一篇稿件被多次发表,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害。因此,我在此向学校党委、学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郑重申请以下三项纪律处分……”陈瑜菁写道。

对他申请的处理是,我所拥有的“一稿多投”的“土家族婚俗文化”的所有成果都不包括在我今年学术成果的表彰中,也不视为我今后参与任何与提升学历相关事宜的成果,我已主动向大学党委、学术委员会和科技部申请严肃处理。

该报告强调,在这些受到外界批评的成就中,不存在剽窃和剽窃的问题。

三峡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向记者证实,的四项成果已从教师科研成果注册网站上删除。

然而,在许多老师眼里,这种待遇似乎有点“敷衍”和“模棱两可”。一位老师认为陈瑜菁在评估职称时使用了这些科学研究成果。既然这些文章不再被认可,为什么陈瑜菁最初对专业头衔和其他荣誉的评价没有受到影响?

作为回应,陈瑜菁向记者解释说,这四篇论文没有一篇是用来评价头衔和其他荣誉的。

学术调查结果没有公开争议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报道,事实上,陈瑜菁在2011年5月申请了“教授”的头衔,使用了后来“未被认可”的四项研究成果。

申请材料称,陈瑜菁的第9至12项研究成果为《三峡文化研究》、《中国音乐》、《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和《黄钟》发表的上述四篇论文。

陈瑜菁对张雄提出的另外四篇论文涉嫌“再版”的说法作出了回应。关于“长阳南曲”这一主题,之所以有两篇大面积的论文内容相同,是因为其中有一篇是在研讨会上发表的,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然而,陈瑜菁承认,另外两篇论文在“土家族媒体滥用习俗”这一论题上存在疏忽,因为后者确实抄袭了前者的内容,“但两篇论文的研究重点不同”

他坦率地告诉记者,自2006年成为总统助理以来,他每次升职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报告,近年来他一直专注于“学术不端”领域。他说学校已经就前四篇论文得出了结论,但是还没有公开。

他表示希望学校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公之于众,减少不必要的猜测。

“如果对学术争论有任何争议,可以邀请第三方进行评估。如果是学术造假,应该坚决抵制;如果不是欺诈而是意见分歧,学校也应该洗清他的罪名,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参与报道的叶伟也提出了质疑。

据知情人士透露,共有两名文学院的教职员工参与了对陈瑜菁的调查,其中一人是文学院的前院长,也是陈瑜菁母校的师兄,“这样的身份应该避免吗?没有人向我们解释过。”

该校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在采访中表示,尽管陈瑜菁的“学术不端”问题广为流传,但调查并未公开。有些人问为什么学校不公开它。学校的回答是“这是一份匿名报告,不能公开。”

当被问及是否给了举报人一个答复时,三峡大学科学技术部主任徐文年告诉记者,他不知道哪个答复是给了纪律检查委员会,而纪律检查委员会又转到了学术委员会。

"我们的学术委员会只负责评估."王说,至于如何处理和公布这一评估,这不是一个问题,学术机构去做。

据了解,近年来,艺术学院已有10多名教师报告了陈瑜菁的学术问题,包括在网上发帖、在茶会上分发资料、向职能部门汇报等。一位老师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帖子,但是后来,一些学校领导建议通过私人关系删除这个帖子。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科技学术规范指南》介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现象在我国学术界非常普遍,也是历届院士评选中投诉最多的学风问题之一。一旦这种情况得到证实,院士们将在选举中落败。

然而,在蔡继洲看来,陈瑜菁论文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一篇稿件的多份复制和重复发表,更是变相的抄袭和剽窃。

记者手动比较发现,陈瑜菁没有“抄单词”,相比普通的直接抄。张雄等老师的期望是,陈的论文将得到更多专业和中立的专家的评价。

陈瑜菁推测,如果有人举报他,可能是一些政策的实施损害了一些教师的利益。但是被采访的老师坚持认为他们的判断是学术性的:“如果没有问题,谁愿意举报他的院长?”

“大学想维护自己的学术声誉,但只有‘模糊性’不能解决问题,它们必须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这不仅仅是一个信誉问题。或许,暴露出来的学术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常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警示。”叶伟说,他预计调查过程和结果会公之于众。(原头衔:尽管下属多次报告学术不端,但仍被提升为院长)

(叶伟和张雄在本文中是假名)

(本文来源:读者给@中国青年报新浪微博账户的私人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