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普:“海绵城市”如何实现智慧治水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4:00:27
...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彭倩)自汛期开始以来,中国南方连续出现了几次强降水过程,一些城市因“内涝入海”而陷入困境。随着年复一年的暴雨和内涝,中国城市似乎陷入了一种“治水方法”,而建设“海绵城市”则提供了一种从“末端管理”到“源头管理”的新型智能治水理念。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是“建设低影响发展的雨水系统”。它指的是一个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当遇到降雨时,它能“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当地或附近的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并在干旱和缺水时有条件地“释放”和利用储存的水,从而使城市中的水迁移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就地解决洪水,而不是将水转移到其他地方。目前,在我国发生多次洪灾后,往往采用紧急泄洪的方式将上游灾害转移到下游,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泄洪区的村镇。“海绵城市”系统是一种弹性和可循环利用的控水方法,让城市消化雨水和洪水。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一方面是保护和恢复原有的具有集水保水功能的天然“海绵”,如河流、湖泊、湿地、民间池塘等。另一方面,人工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化带、绿色屋顶和其他人工“海绵”都是通过科学规划建造的,以就地储存和消化雨水和洪水。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建设“海绵城市”,采取“渗透、滞蓄、净化、利用、处置”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发展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0%的降雨量将被当地吸收和利用。“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水,水体不黑不臭,热岛缓解”是《指导意见》概述的未来生态城市前景。

“海绵城市”的概念使许多外国城市能够从容应对洪水。

荷兰鹿特丹的“水广场”

大约四分之一的荷兰被称为“低地国家”,低于海平面,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鹿特丹。它也是荷兰面临洪水的第一个前哨站,受到四种水的威胁:海水、河水、雨水和地下水。

由于现有的沟渠和河流无法有效缓解汹涌的地表水,鹿特丹采用建造“水广场”的方法智能控制水量。水上广场由几个不同形状、大小和高度的水池组成,水池由运河连接。平时,这是一个供市民娱乐和放松的广场。一旦暴雨来临,水流向下,水上广场就变成了一个防涝系统。随着雨水流向地势较低的水上广场,街道上将不会有积水。在水上广场,雨水不仅可以在不同的水池中循环,还可以作为淡水资源被泵送和储存。

德国的多级雨水利用系统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应对雨洪的理念从单纯的排放转变为利用,是“海绵城市”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德国建立了多级雨水利用系统,以“变废为宝”首先,屋顶雨水储存系统通过简单的处理将雨水用于非饮用水,如冲厕所和庭院浇水。二是雨水截渗系统。道路雨水通过污水管道排入沿途的大型水库。管口截污吊篮可以拦截雨水携带的污染物。城市地面透水地砖能有效减少径流。最后是生态社区的雨水利用系统。该社区沿排水通道修建了一条带有草皮的透水浅沟,用于雨水渗透。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形成水景。

建设“海绵城市”必须防止大规模建设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意味着盲目建设和实施项目,甚至进行“破坏性建设”。关键是恢复城市本身的自然生态背景,保护和修复绿地、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充分调动自然机体消化吸收雨洪。在我国长期的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着开发强度高、屋顶和道路铺设困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的渗水功能。对于这些过度硬化,我们必须“去工程化”,充分发挥自然与城市之间的“绿色协调效应”。

这个城市需要探索一种与水共存的和谐方式。“海绵城市”提供了一种“软性”的治水方式,将洪水的威胁转化为城市更新的机会。(原题:聚焦科普:海绵城市如何实现智能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