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华鲟可能已经放弃在唯一自然产卵场产卵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4:10:29
...

“目前,每年有多少中华鲟迁徙到长江产卵?只有大约一百个。可以说中华鲟的生存危机比大熊猫更严重。”

拯救最后一条中华鲟

■记者彭克峰

7月9日,长江三峡航运管理局葛洲坝船闸办公室向公众表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逻中发现一条大鱼漂浮在一号船闸的闸室中。这条鱼有1米多长,身体一侧有一个蓝灰色的背部,背部有突出的坚硬盔甲。

经核实,渔政部门发现这是一条人工投放在长江上的中华鲟,但死因尚不清楚。

葛洲坝下游是目前中华鲟唯一的天然产卵场。然而,有各种迹象表明中华鲟可能已经放弃在这里产卵。

"如果中华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灭绝了,那将是一大遗憾。"中华鲟研究所的工程师吴川说。

产卵场的丧失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的国宝”,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鱼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被世界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对中华鲟的第一次科学认识始于1972年。中国科学界对中华鲟的首次了解来自长江水产资源调查队对四川长江段中华鲟和中华鲟的调查。

亿万年来,中华鲟一直沿着长江迁徙。每年十月至十一月,它们在长江上游繁殖。后来,幼苗顺流而下,在长江口停了一会儿,然后在海里生长。性成熟后,中华鲟游回长江并继续繁殖后代。往返行程超过5000公里。

然而,1981年葛洲坝的修建切断了这一古老物种上亿年的迁徙路线。中华鲟在长江中的迁徙路线缩短了近一半,从而改变了它的命运。

在最近举行的“长江生活,中华鲟梦想主题活动”上,中国农业部水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告诉《中国科学日报》,中华鲟最初在长江上游产卵,但由于不能过坝,无法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此后,一些从海上迁徙过来的中华鲟选择在葛洲坝下产卵,“但与以前的自然产卵场相比,葛洲坝下新产卵场的面积仅为原来面积的5%左右,这对中华鲟的繁殖构成了很大威胁”。

微弱的希望

庄平还记得,当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华鲟时,对方差点把他撞倒在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中华鲟的喜爱。

在他看来,葛洲坝的修建使来自千里之外的中华鲟迷失了方向。为了繁衍后代,他们毫不犹豫地在大坝前打碎了自己的脑袋。在研究过程中,庄平目睹了野生中华鲟意外受伤甚至死亡,至今仍无法忘怀。

幸运的是,由于一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中华鲟人工繁殖的成功为保护这一物种带来了机会。但这只是一个机会。

自从第一批人工繁殖中华鲟成功后,科学家们就陆续放生中华鲟。“然而,根据我们的研究,很少有人能常年迁徙到长江来繁殖后代。三十年的努力仍然不能阻止中华鲟濒临灭绝。”吴川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

保护不能停止

今年上半年,中华鲟的生存遭遇了又一次灭绝危机。2013年和2014年,科研机构监测结果显示,连续两年未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新产卵场”产卵。

没有产卵就意味着没有后代。按照这个趋势,野生中华鲟将会灭绝。虽然中华鲟可以人工繁殖,但如果野生物种灭绝,对长江流域的生态完整性来说,总是一件憾事。

在葛洲坝船闸死亡的中华鲟的发现无疑使人们对这一物种的生存更加担忧。

“今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野生大熊猫有1864只。目前,每年有多少中华鲟迁徙到长江产卵?只有大约一百个。可以说中华鲟的生存危机比大熊猫更严重。”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赵铱民告诉《中国科学》。

赵铱民直言不讳地指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中华鲟即将灭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在曾经有170多种鱼类的长江,包括白鲟在内的许多稀有物种已经灭绝。有些鱼甚至不能在照片和标本中找到。

“当然,现在公众的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高。我认为中华鲟的保护还有希望。”赵铱民说营救中华鲟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努力工作了。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刘健负责中华鲟“候车室”和“幼儿园”的保护工作。中华鲟在长江上游产卵后,孵化出的幼鱼会沿着长江一路游到长江口,并在那里停留3-5个月。目前,刘健等人正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修复长江口脆弱的生态环境。

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底,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已监测到500多株野生中华鲟苗,这意味着中华鲟可能已经找到了新的产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