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际博物馆日冷思考:是否已沦为“儿童游乐场”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21:59:20
...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上官云):“每次熊海子来博物馆,都没什么好处。”“博物馆已经变成了一个游乐园,孩子们进来追逐、玩耍、制造噪音。”...最近,科普大学五号的微博“国家动物博物馆工作人员”受到了很多关注。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一些人对博物馆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的思考:博物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儿童游乐场”了吗?

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走访了海淀区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发现尽管工作人员不断提醒和防范,一些儿童仍然做出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爬过护栏,大声喧哗...甚至有些父母会主动抱起孩子,触摸围栏里的大象模型。

国际博物馆日冷思考:是否已沦为“儿童游乐场”

5月17日下午,一位母亲抱起她的孩子,在自然博物馆摸了摸大象模型。

参观:儿童攀爬围栏,触摸自然博物馆中的大象模型

13日,记者第一次来到海淀博物馆。当天前来参观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少,但据该馆相关负责人王介绍,“熊海子”的确很吵,到处都是垃圾。“这种情况与场地的大小有关。此外,幼儿园的孩子有时会被接待进行集体探访,而且不太可能不允许孩子们带食物。有些孩子会触摸玻璃保护罩或发出很大的噪音。”

正如王所说,在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那里的博物馆有很大的容量,儿童行为不端更多。17日,记者看到三个孩子爬上展示围栏,两个家长抱着孩子触摸围栏内的大象模型,一些孩子在自然博物馆里打滚并制造噪音,时间不到一个小时。

“这个大象模型有真正的外皮。它可以用水泥填充,放在这里供每个人参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有时孩子们试图爬过栅栏去触摸,有时他们够不着,父母会抱起孩子去触摸象牙。"有时我们无法保护自己,我们停止了这一切,却错过了这一切."

另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今天来参观的儿童数量仍然相对较少,而且情况更为严重,每个周末或有团体预订参观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很好。然而,有些孩子确实把博物馆当成了一个“游乐场”,他们可以随意喊叫、奔跑和跳跃,有些则不安全。

国际博物馆日冷思考:是否已沦为“儿童游乐场”

几天前,科普大学V“@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其微博上说,“每次博物馆来熊海子,都不是好事”。来源:科普大学v“@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微博截图。

现象:“熊海子”在博物馆里到处丢垃圾嬉笑玩耍

不仅在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而且在其他一些博物馆,孩子们的嬉戏和吵闹影响了参观秩序。虽然大多数人收到提示后可以改正,但这仍然会给博物馆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带来一点麻烦。

“每次博物馆来熊海子,都没什么好处。这非常具有破坏性。”几天前,科普大学v“@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微博上写下了上面的话,并点名批评了北京的一所小学。它还展示了那天离开博物馆的学生的照片,照片上到处都是垃圾。后来,被点名的小学昨天公开道歉,并为学生举行了专题教育活动。

同样,2015年5月,《北京青年报》也报道说,在国家博物馆的大厅里,随处可见儿童。工作人员在一次采访中说,“有很多游客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参观。孩子们喜欢跑来跑去,容易与陈列柜相撞”。

有时候,虽然有些不正当的行为来自孩子,但父母并没有阻止他们。2015年5月,在人气颇高的上海玻璃博物馆,许多孩子爬上展厅,用手触摸玻璃罩,尽管每个展区都没有奔跑和嘈杂的警告标志。作为回应,父母不仅没有及时制止,还用相机拍下了他们孩子各种玩耍的动作。

冷眼看去,博物馆里的这些行为似乎成了“顽疾”。

国际博物馆日冷思考:是否已沦为“儿童游乐场”

2014年5月,在国家博物馆,文明导游建议游客不要坐在台阶上。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思考:博物馆成为另一个“儿童游乐场”?

事实上,像“游客触摸文物”和“熊海子博物馆太吵”这样的报道近年来并不少见。结果,网民们经常哀叹一些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儿童游乐场”。

据媒体报道,国家动物博物馆的策划总监张金硕呼吁该博物馆不要成为旅游景点。“中国的博物馆普遍缺乏足够的资金来维护,清洁的环境和珍贵的展品来之不易,需要公众温和对待。孩子们也应该在这里学习和展示文明礼貌。”

“但我认为,仅仅因为这些现象,就说博物馆变成了儿童游乐场,这并不十分准确。”王指出,这种情况毕竟是罕见的,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都存在,“即便如此,只要孩子们来博物馆,那或多或少是有教育意义的,不仅仅是参观“游乐园”那么简单。

“不管怎么说,从维护秩序和保护收藏的角度来看,父母应该主动加强对子女不当行为的约束。在实施限制客流、网上订票等一系列措施的同时,博物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从自身管理做起。”王对说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