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学教授漂在八百里皖江做“江豚卫士”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22:27:26
...

迷彩服和黑色胶鞋站在一群渔民旁边。大学教授余道平没有“抗命感”。他和渔民一样擅长撒网和打捞船只。余道平说他是个“粗人”,但他也做得很好。

长江流经安徽省416公里,俗称800英里的皖江。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水中大熊猫”,于道平已经在800英里的万江上行走了30年。

俞道平,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淡水生态研究所教授,农业部安庆西江海豚救助中心技术负责人。他还是国际动物学会成员、农业部濒危鲸鱼专家组成员、环境保护部评估中心水生动物评估专家。

自1985年以来,他与江豚打交道已有30年。他组织了近百次对江豚的实地考察和营救,解剖了200多只死去的江豚,并穿越了长江流域的一半以上,从东部的上海到西部的湖南城陵矶。只要有江豚出没,它就会被留下。

他是安徽省第一个成功活捉长江江豚的人,第一个提出保护长江安庆段江豚的人,第一个在安庆段建立长江江豚救助中心的发起人。

20世纪80年代,由于长江干流生态环境恶化,白暨豚数量急剧减少。为了保护剩余的300多只白暨豚,有必要将白暨豚捕捞到老海峡保护它们。当时,中国的淡水豚捕捞技术还是空白。

为了探索白暨豚的捕捞技术,余道平从当时数量相对较多的江豚开始。从1988年到2001年,它们每年春天都“漂”在长江上,在渔船上吃东西、生活了三年多。他在武威县的土桥镇、铜陵县的大同镇和安平镇组织和训练渔民活捉海豚。

1992年,他在安徽铜陵江段首次成功钓到7条江豚。这是安徽省首次成功捕捞淡水鼠海豚。在实践中,于道平发明了“偶然埋伏”法,极大地节省了声学驱网捕鱼的人力物力,丰富了中国的淡水豚捕捞技术。相关结果发表在2001年的《水生生物学杂志》上。

俗话说,“三险三分”。在河上工作的人最害怕天气的突然变化。然而,对于江豚研究人员陶萍来说,此刻他们最为兴奋,因为“天气越恶劣,风力越强,江豚就越活跃,我们越有可能看到它,那时我们就会越紧张和兴奋。”

在河上漂流了几十年后,他多次去世,但余道平从未想过放弃。

“白暨豚的功能性灭绝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教训,所以保护江豚不能重蹈白暨豚的覆辙。”据他介绍,由于上个世纪保护白暨豚的资金和技术短缺,白暨豚的迁地保护被推迟了。当决定捕捉白暨豚时,长江中的白暨豚早已失踪。

“我目睹了白暨豚的灭绝和江豚的消失。如果长江不能容纳水生动物,它怎么能容纳我们人类呢?”余道平说,“我没有任何其他技能。既然我做了一件事,我会做好的,所以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保护江豚。”

长江安庆段历史悠久,河流蜿蜒曲折,支流众多,沙洲无人居住,渔业资源丰富。它一直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与洞庭湖和鄱阳湖并称为“长江江豚的三大栖息地”。

然而,安庆江段江豚的保护与高密度江豚的分布不相称。2006年之前,安庆甚至没有对江豚进行保护,更不用说江豚治疗康复的救助区和江豚生存的迁地保护区了。

于道平来安庆师范学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安庆市渔业局在西江建立江豚迁地保护区。为了建立西江保护区,他在跑遍道平、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时,不止一次向媒体介绍西江异地保护的概念,希望能引起舆论的关注。经过多方面的努力,2014年4月,当地*终于同意划出西江部分水域,建立长江海豚救助中心。

目前,安庆西江长江海豚救助中心已饲养五只江豚一年,营养状况良好,平均体重增加约10公斤。

于道平对救助中心的成立感到非常高兴,但他仍然不能放下心来,因为救助中心的职能是为江豚提供临时寄养和治疗。接下来,他希望通过进一步谈判“承包”整个西江,并建立一个可以容纳数十只江豚的迁地保护区。

从2006年转到安庆师范学院到2013年,只有余道平在安庆从事江豚研究。缺乏团队使得许多研究工作变得困难。余道平总是嘲笑自己是“单身教师”。幸运的是,安庆师范学院淡水生态研究所现在又多了两位年轻教师,他们相继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这让他感到欣慰。

经过多年的野外艰苦工作,余道平患有疼痛、腰肌劳损、风湿性肩周炎和胃病。1995年,他也被诊断出患有血吸虫病,但他完全被忽视了。

根据2012年长江江豚调查的结果,长江江豚的总数只有1040只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不迅速实施保护,江豚将在10年内灭绝。

三年过去了,余道平一直在提醒自己,他必须抓住最后的时刻,“为长江保护这种野生的自然”。(原题:大学教授朴在《800里余道平:保护长江这一野生自然》中成为“江豚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