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泰斗蔡启瑞院士的世纪传奇谢幕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蔡遗体告别仪式在厦门举行。
他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交换美国战俘的科学家之一。他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他是中国催化化学的重要先驱和奠基人。他是一位被已故物理化学家陆嘉熙命名为“蔡铣”的科学家,陆嘉熙说他“年老而真诚,决心创新而坚强”。他还在厦门大学设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催化教研室,被厦门大学人誉为“蔡铣”。
2016年10月3日7点26分,这位去世一个多世纪的化工巨头平静地去世,享年104岁。
“我等不及了。”
1913年,蔡出生于厦门翔安马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怜的蔡经过了三所小学和两所中学的高一学习,然后进入厦门大学的预备化学组学习了两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后,他因胸膜炎辍学两年。1937年,24岁的蔡成为厦门大学的第12名毕业生,并被录用留校任教。
1947年,蔡被选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1950年,他获得了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完成学业后,急于回国的蔡希望用所学报效祖国。然而,事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展。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规定所有在美国学习的中国理工科学生不得回国。
蔡回家的步伐被堵住了。这个街区有六年了。
1950年4月6日,在厦门大学建校29周年之际,思乡未归的蔡在给祖国的电报中亲切地写道:“祖国是春天,我想念你,祖国!”
六年来,蔡从未放弃过回国的努力。他坚持每年提交一份离境申请,希望能回到中国。
直到1955年8月1日,中国和美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要求美国取消对中国学生的拘留,条件是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在中国*的谈判下,美国移民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提前释放。蔡是十一名留学生之一,钱学森是其中最著名的。
得知自己可以回国的消息后,蔡开始日夜收拾行装,一边交接自己的生意。他逆着时间拍照,他的个人事务被完全搁置一边:他没有拿到工资,他扔掉了他的汽车,他没有时间处理保险金,他甚至放弃了在美国申请专利的机会,如果他再等一会儿的话——那将使他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不能再等了,他强烈的回家愿望阻止了他哪怕一秒钟的耽搁。
一个朋友劝他等下一艘船。他说,“我不能等一天。”
"国家的需要是科学家的使命。"
回国后,蔡面临着学术研究的抉择。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仍然非常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催化科学是关键。然而,当时我国的催化科学基本上还是空白。
我们应该继续停留在结构化学领域,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很少,还是从零开始,转向催化领域?“国家的需要是科学家的使命”。为了国家的发展,当时44岁的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1958年秋,他和他的同事在厦门大学建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催化教研室。他多次参与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倡导实施“油气、燃烧、化工、塑料相结合”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技术路线。这一关于大型化学工业的战略设想对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追悼会上,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表示,蔡对催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复杂活化催化的理论概念,并带领团队巧妙地设计和应用了原子簇结构模型的原位互补分子光谱和量子化学计算,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催化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他带领团队开展了酶促和非酶促固氮与氨合成的相关性研究,并对氮在过渡金属催化剂上氢水解形成氨缔合的机理提出了新的观点。激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的互补实验方法证实了这一观点的合理性。20世纪90年代,他带领团队综合运用化学捕获和同位素方法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了合成气制乙醇催化机理的研究,被誉为中国碳一化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蔡的大儿子蔡俊秀回忆说,在他住院的头两年,蔡还在研究一种模拟生物固氮的化学模型。多年来,他一直认为即使在睡梦中说话也是一种很少有人能理解的“代码”。1982年,蔡脾脏大出血。手术后,梯形切口的巨大疼痛折磨着他,但他仍在昏迷中大叫:“催化剂!催化剂!”
"我一生中唯一最喜欢的东西是实验室。"
1956年,按照学术标准,刚刚回国的蔡被评为二级教授。他认为他的一些老师比他资历高,于是向厦门大学提交了降职申请,成为厦门大学历史上第一个申请降职的人。他的一项研究被认为是中国C1化学(C1化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原计划申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但蔡觉得工作中仍有不足,主动改申请三等奖。1990年9月1日,他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成为第一个以院士身份退休的人。
蔡的同事回忆说,蔡在名利问题上总是“退一步”。他们认为蔡没有“敌人”,因为他的性格无可挑剔。
2000年,蔡在台北开会时,滑倒摔断了臀部。第二天,他不情愿地参加了会议,直到*大学的陆天耀教授注意到他不愿意走路。直到那时,他才解释原因,并被送往医院检查。蔡一直记得他的*同行给他的帮助。2009年台风莫拉克袭击*后,蔡立即拿出1万元人民币,并告诉工作人员尽快汇过去。
卢天耀后来来到厦门大学讲学。他动情地说:“蔡先生清如清泉,净化你的灵魂。”
解放后蔡的同事、厦门大学化学系总支部书记刘用了两个“最好”来形容他。“一个最好的还不够。我认为蔡先生真是宽宏大量,为人民着想”。
蔡的学生王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导师在为毕业论文答辩时,只需简单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论文内容。蔡先生已经是老系里受人尊敬的一员了,但他仍然非常认真地向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他是如何指导毕业论文的,包括他对论文的理解和体会,也很透彻地回答了其他教授的问题。在学生论文答辩过程中,蔡老师在会议室旁边找了个座位,认真地做了笔记。回首当年我为蔡先生辩护时的背影,我仍然深深地感动着。”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化学大师唐敖庆曾这样评价蔡的知识和道德:“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是放松柏青。攀登和跨越顶峰将会带来杰出的才能和明星。”
2010年,97岁的蔡向《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述》化学卷第一卷“蔡”的作者廖提供了近3万字的电子参考资料。他说,他希望通过“概述”对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后来的人讲述成功、失败和未完成的工作。廖回忆说,蔡曾多次向他强调:“成绩好就写六七分。不要只把集体的成就归功于他,不要把别人的成就归功于他,要真实地写学术思想和观点,不要夸大其词。"
蔡瑞奇的大儿媳、厦门大学的化学教授陈独秀深情地回忆道:“他曾经非常严肃地对我说:‘其实,我一生中最喜欢的东西只是一个实验室。“
当新同学来的时候,我们仍然会把蔡铣介绍给他们,因为他是厦门大学永恒的传奇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一名女生在参加追悼会后说。
厦门,10月11日
阅读更多
中国催化化学奠基人蔡院士逝世
蔡:102岁“世纪院士”的“科学梦”
蔡:寻找最好的
百年院士蔡:一生只爱实验室
上一篇:宋远简介及代表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