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唯成果论英雄”致学术著作出版失范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09:34:59
...

“唯成果论英雄”致学术著作出版失范

纸质出版物的“钱”之路

11月3日,2012年全国大学出版社社长会议暨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会议在青岛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加强学术著作的出版标准”。最近,出版业频繁变动。剑指的是出版学术作品的标准。8月18日,上海书展开启了“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论坛。9月底,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10月31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社科文献出版社等50多家重点学术出版单位联合发布《建议》,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和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术出版物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是“所有的泥和沙”。许多图书出版商自掏腰包,提供优惠,寻找关系,甚至订购一定数量的书籍,以换取出版自己的书籍,这可以被描述为一系列辉煌的举措。

然而,学术著作出版水平参差不齐的背后原因是学术界“唯成果是英雄”,学术著作成为职称评定和晋升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一些出版机构也在火上浇油,因为它们缺乏内部审计师,缺乏科学和标准化的审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很难建立统一的学术著作出版标准,但通过科学的制度和法规,可以提高学术著作的出版水平。

出版有关泥沙的学术著作

许志华(化名)最近一直很忙。23岁时,他是北京一所大学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他导师的研究项目处于最后阶段。他和几个同学正在整理这个项目收集的一些调查报告,以便汇编成一本书。虽然工作负载相对较大,但很简单,即让这些报告看起来很流畅这些调查报告最终将由他们学校的出版社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出版。在许志华看来,这些调查报告与他以前眼中的学术作品的标准相去甚远。“其中许多是学生在暑假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调查。其中一些是由当地*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还不确定。”

许志华告诉记者,以这种方式写作和出版的专业书籍在他们的专业领域非常普遍。“尽管许多书是以导师的名义写的,但它们都是由学生在合同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想象,除了编辑,很少有人读过很多书。”

在北京的另一所大学,周毅博士(化名)和他的四位老师正在整理他们的论文。这些论文都是一些大学学者在他们导师不久前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汇集后,将由合适的出版社作为学术成果出版。在周毅看来,这些论文只是学者们在别处发表的重复观点。有些甚至只是一次演讲。

毕业于博士学位并在陕西一所大学任教的Xi·孟现在正联系出版社发表他的博士论文。“我也知道发表这篇论文还不成熟,但尽早发表有不同的意义。”

据记者了解,一些有着丰富学术成果的学者和教授一年创作一部或多部学术著作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记者采访了几所高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认为,虽然现在有大量的学术著作出版,但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许多都是拼凑出来的。书架上的一些书实际上是一种内容和一种观点。”

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哲学系主任李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学术出版物的现状描述为“泥和沙之下”。

这个系统是打折实施的。

“学术成就现在是高校职称评定和晋升的必备条件,论文跟进是一项原则。”在北京一家知名大学出版社工作的陈干解释了为什么学者和教授如此重视学术著作的出版。

陈干告诉记者,出版社原则上有比较严格的出版制度,如"三评三校"制度。手稿到达出版社后,要经过三次审查,即第一次审查、第二次审查和最后一次审查,然后由出版社批准出版。与此同时,他承认,“该系统已经到位,但许多出版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已经打了折扣。”

他举了一个例子。许多学者将研究报告作为项目的最终课题,并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发表。使用的资金被分配给项目资金。一些学者甚至自费出版书籍。为了能够发表文章,这些人通常会寻找中间人和支持关系。一些学者从出版社订购了3500本教科书,以换取出版他们自己的一部学术著作。陈干说,如果严格执行出版制度,用这些方法出版的许多学术著作将很难出版。

记者随后联系了一家以出版电脑和旅游方面的畅销书而闻名的私人出版公司,并告诉记者他们也可以出版学术著作。该公司的员工表示,他们可以从所属出版社获得图书编号,并利用这些图书编号出版学术书籍,如电脑或旅游书籍,前提是作者自费出版这些书籍。

陈干介绍说,这种书号买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出版社和知名图书出版公司之间的合作。编辑都是出版社的专业人员。另一种情况并不常见,但也不排除私营公司从出版社购买图书编号后不通过出版社。

李霞告诉记者,一部学术著作出版后,作者首选的出版社是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大型出版社。如果达不到这些出版社的标准,作者会退而求其次,直到这本书出版。在一些非标准出版社,即使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市场声誉都不好,但只要“你有钱,你就能得到它”。

出版学术著作必须提高门槛

据李霞介绍,商务印书馆出版学术著作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稿件提交后,责任编辑对稿件的价值有初步判断,判断通过后报编辑部讨论。学术中心组织讨论并通过后,手稿将提交给全社会的选题委员会进行讨论。只有在这套程序成功完成后,它才能进入项目启动和发布程序。在第一个过程中,负责任的编辑可以邀请外部专业人士参与,如果他认为有必要的话。

业内人士认为,规范学术著作出版、严格控制出版、提高门槛是前提。

9月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明确要求出版单位加强学术著作选题论证,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学者,认真评估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成果和出版价值,积极探索同行匿名评审等评价方法,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吴也多次强调,出版业“应提高出版门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霞承认,她已经接触,并希望帮助出版这本书,但李霞明确告诉对方,遴选委员会需要批准该项目。她告诉记者,虽然学术出版物很难有一个评价标准,但严格的控制程序可以确保出版图书的质量。

上月末在京召开的“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研讨会”上,生命·阅读·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李鑫也认为,国内外学术出版界推崇的“匿名评审制度”是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的重要制度保障。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李丰在谈到“匿名认证系统”的好处时举了一个例子。该机构建立了一个由来自不同学科的3000多名专家组成的人才库,帮助出版社检查学术著作的学术内容。“这些专家的工作为保证我们学术工作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

李霞还表示,业内已经开始为学者建立遴选库,在各领域的学科专家确定稿件有价值之前,不会发表。在采访中,她还建议出版业应该正确认识学术著作出版带来的市场意义。一些出版社只关注眼前利益,觊觎出版补贴,降低出版要求。从长远来看,出版社的品牌将受到损害,市场将会丧失。(原标题:学术著作出版的规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