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哥院士:在高考那一页勾勒命运的拐点
■鲍野,本报见习记者
王恩哥
1957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秋进入辽宁大学物理系,1990年获得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他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卡夫里理论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2017年,他当选为国际纯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的执行副主席,2018年,他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APS)的国际理事。他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对轻元素材料的全量子化效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探索新的纳米材料及其物理性质、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和受限条件下的复杂水形态。他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包括在《科学》、《自然》及其附属期刊和《公共图书馆》上发表的50多篇文章,以及一篇中英文学术著作。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德国洪堡研究奖、世界中国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数学科学奖、李科技进步奖、国际先进材料终身成就奖等。他于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王恩格院士看来,是*同志40年前复试的决定真正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回想起这段往事,王恩格的心怦怦直跳,他说起了他去农村的日子和后来的大学时光。
好好学习,享受乐趣。
王恩格出生在一个高科技家庭。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大学教授。解放初期,父亲只身从上海来到东北,致力于建设国家棉纺工业基地。以当地人为例,辽宁的几家大型纺织厂有他父亲的参与和贡献。因此,父母在当地社区很受尊重,家庭的光环照耀在王恩格的童年。
“*”的到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导致了王恩格的家庭状况一落千丈。父亲成了该地区头号“走资派”,也是批评的主要对象之一。当时,当地人似乎除了批评我父亲“推翻了刘邓”。”王恩格回忆道。运动开始后不久,他的父亲*害致死,当时王恩格只有9岁。
王恩格的中小学都是在“*”期间度过的。在这个阶段,没有人提倡阅读和学习,因为每个人似乎都认为拥有更多的知识是一件坏事。由于家境贫寒,王恩格无法参加当时流行的许多体育运动,这也培养了他忍受孤独的性格。每当他的同学愉快地参加革命活动时,他就独自在家偷偷看父母藏起来的书。他第一次在《10万个为什么》中发现世界是如此之大和美好,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王恩格也喜欢猜谜语,并开始尝试写一些谜语。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我觉得我有自学的天赋,很少依靠父母的帮助。从小学开始,所有科目的成绩几乎都是最好的。”
王恩格特别回忆了“*”的复苏。“大概是在1971年和1972年左右,当时高中里突然传来入学考试要开始的消息。当时,我的中学数学老师张衡讲得很好。除了给我们上课,张老师还每周给区里的教师培训班上课。为了创造一个生动的教学环境,他每次都会带几个学生进行现场教学练习,每次张老师都会选择我和他一起去。"
王恩格对物理的兴趣也在他的高中时代就开始了。他的中学物理老师是一个有趣而富有想象力的年轻人。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一切都有它的生与死。想象有一天太阳的光会慢慢消失,甚至太阳也会开始衰老和死亡,地球将不再被光照亮。我们该怎么办?”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说“不可能”,而其他人说可以用灯泡或其他发光的东西来代替。老师说他也有办法在地球的南极或北极安装一个非常强大的推进器,推动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一个太阳,这样地球就可以绕着新的“太阳”转。在同学们的提问下,王恩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愿意尝试寻找一个新的太阳”。
大胆无忌是一个少年与物理的最初联系。
一刻不停,为秋收的考试做准备。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是由王恩格从他母亲那里得知的。“有一天,我妈妈写信告诉我,她可能会恢复高考。我母亲在大学教书,早些时候知道了这个消息。”
那时,王恩格还年轻。他的心只属于工人、农民和士兵。他不知道外面有更广阔的世界,也没有意识到高考的重要性。但是他内心的直觉告诉他,“我想参加高考!”
恢复高考的确切消息是在1977年10月。据悉,辽宁将于12月初举行高考。此时离高考只有两个月了,恰逢秋收。在辽中县乌伯纽公社大紫营大队的村山中,比他稍长一点的知识青年王恩格,需要在秋收时起带头作用。对于生产团队来说,不可能批准那些正在招人的年轻而强壮的劳动者回到城市去审查。虽然许多知青偷偷跑回沈阳参加高考补习班,但王恩格只能白天参加农活,晚上自己学习。“一些村民问我,‘当人们有老师帮助他们时,你能自己复习吗?“我不确定。担心是没有用的。”
秋收后,王恩格匆匆赶回沈阳,参加母亲学校组织的补习班。
他的母亲看着他日以继夜地苦读,有些心痛地劝他:“今年不急,好好复习,明年考大学。”王恩格问他的母亲,“估计有多少人通过?”“我听说这是百分之一。”他数了数年轻人的数量,回答道:“妈妈,我应该没事。”
王恩格的自信源于两个因素:第一,消息传出后,并非所有知青都在为高考做准备,不少人仍在观望。第二,“*”期间没有人读书,而王恩格喜欢读书,基础比较好。
考试前还有一件事。当时,考生必须回到当地的考试中心参加考试,所以王恩格和其他被咨询的知青提前一周回到了农村青年中心。为了让考生更容易休息和准备考试,青年中心安排考生住在一起。然而,当考生们做完作业,读完书,晚上休息时,隔壁充满了喧闹的歌声。我原以为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但经过沟通,隔壁的知青们都表达了他们的理解。王恩格仍然感谢这种支持。
高考的日子就要到了。在两天的考试中,王恩格和他的同伴们在早上6点从青年点出发,步行8英里到公社考场参加考试。12月,中国东北考试回来的路上一片漆黑。"这似乎是一段很长的路,尤其是当我考试回来的时候。"王恩格回忆道,“然而,每个人都边走边唱歌,互相鼓励。”东北的冬天很冷,我身上的钢笔水很容易结冰,所以我必须在考场里把它煮了才能写字。那时王恩格的座位靠近火炉,烧烤的速度更快。这让王恩格感到非常幸运,他认为自己肯定会被录取。
上午的考试和下午的考试结束后,没有时间在中午回到青年站。“我们站在供销合作社的窗户下,面朝阳光排成一排。讨论答案时,我们沐浴在阳光下取暖。我发现我的回答总是被大多数人接受,我心里感到非常坚定。”
他年轻时的坎坷经历使他更容易满足。因此,他很高兴想到高考中所有这些“小而幸运”的事件。
“从内心来说,我不怪那个时代,但我不希望年轻人再次经历那个时代。”当有人再次提出“下乡”的建议时,王恩格说他不明白,“*强调知识是有害的,大家都觉得读书没用。这与当今社会的背景和主流非常不同。我很高兴能充分利用一切,充分利用每个人。没有必要为了吃苦而吃苦。”
经过一系列曲折,他赢得了比赛。
高考的结果终于公布了。名单上候选人的结果没有排名。高分和低分混在一起。它们是用毛笔写的海报,贴在县教育局的墙上。由于生产队离县城很远,王恩格没有亲自去看。团队会计是他的朋友。他去城里做生意,帮他看了名单。他回来告诉他他没有通过考试。
后来,人们发现有一个错误。王恩革的原名是“王思革”。幸运的是,考试号码是正确的。
王恩格考试考得很好。当时,他在四所学校注册。第一个志愿者是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为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根据结果,第一个志愿者应该没问题。
没想到,最后等待的是一所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年,有些地方在接受高考时需要政治审查,因为我父亲没有平反,所以我没有通过政治审查。那时,我们家的人上大学是有限制的。”经过一番考虑,王恩格决定去这个师范学院,将来成为一名教师,就像他的母亲一样。
但这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母亲提出了异议:“如果你父亲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将陪伴孩子度过余生。这次高考才刚刚开始受到影响,将来工作也会受到影响。你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承担起让你父亲康复的责任。师范学院现在不去了。”
王恩格非常了解她母亲的心情。她很难平静地面对过去。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有责任肩负起母亲的委托,为父亲平反昭雪。
结果,从接下来的几个月到1978年5月高考前夕,王恩格一直奔波于各省市的各个部门,为父亲的康复奔走。最后,父亲被平反,当地*不得不赔偿这个家庭2000元的养老金。
母亲说,我们不能拿钱,所有人都走了,我们想要的钱不能花掉。看到王恩格一路跑了半年,还没有为1978年的高考做好准备,她母亲向当地*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让儿子带着1977年的高考成绩入学。经过讨论,当地*同意了。
然而,省*只能管理省内的大学,王恩格只能在辽宁省找到合适的大学。我妈妈问哪个省立大学最好,答案是辽宁大学。就这样,王恩格进入了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当时,没有工程部门可供选择。经过比较,王恩格觉得物理更实用,所以他毅然申请了物理系。同年10月,他比1978年的同学晚一个月进入辽宁大学。当时,辽宁大学物理系非常时尚,包括激光物理、无线电物理、半导体物理和理论物理。前三个有吸引力的专业都被占满了。王恩格上学时,只有理论物理课,所以他选择了理论物理。
到目前为止,王恩格非常感激和钦佩她母亲的决定。没有他母亲的坚持,就不会有关于他未来生活的故事。
坚持到底,克制前进。
与现在的学生相比,王恩格的学习年限相对较长。本硕博花了将近12年的时间学习,还有两年时间去美国进行交流学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段时间似乎很长,但在王恩格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以前知识结构中的“未偿债务”,必须勤奋好学。
当王恩格在物理研究所的时候,有人说他的工作时间是“711”:他早上7点进入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包括假期。事实上,王恩格从学生时代就一直是这样。
回想起大学时代,王恩格充满了感情:“像陈京润、杨乐和张广厚这样的科学家在当时的报纸上为年轻人树立了有抱负的榜样,这与今天媒体上传播的偶像形象完全不同。想想看,那个时代的许多精神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
在那个时候的学习氛围中,学校里的每个人都非常努力地学习,并且想要找回失去的时间。王恩格也是如此。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独自住在物理实验室大楼的办公室里。“除了我们的求知欲,辽大物理系还聚集了一批优秀教师,如陈水、龚、、钱、、黄鹤楼、辛、、、李忠禹等教授。这些教授或归国华侨都有多年的留学背景。或者从一所著名的学校毕业,或者在一位著名的老师手下学习。他们中的一些人出于政治原因来到辽宁大学解决夫妻分居的问题。不管他们来辽宁大学做什么,我们都是幸运的学生。那时候,他们正值壮年,视野开阔。他们对物理学有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他们非常专注于这门课,并且非常清楚地解释了物理原理。即使是今天的中国顶尖大学,也很难看到如此豪华的师资队伍。可以说,我对物理学的初步理解源于那段时间,这也为我以后从事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王恩格一直坚持这样的信念:“做一个对自己有约束,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每年都向学生们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2013年,他提议每个学生都应该主动参与校园清洁,从捡身边的垃圾做起。2014年,他建议学生们应该管理好自己的自行车,礼貌地出行,整齐地停车。2015年,他希望提醒学生适度使用手机...
王恩格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物理研究的经验,写了一篇题为《做物理的滋味》的短文(这篇短文后来被收入《北京大学新生手册》)。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经常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我在物理研究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提高我的研究品味。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成果的定位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点:
“首先,通过研究给出一个问题的正确和错误答案。有时,即使一个人不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得出的结论至少是自我一致的(自我一致的),并力求完美。
“第二,寻求开展有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结果可能仍停留在初始阶段,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完美,但却能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第三,某个已经存在的理论或实验被一项研究证实,或者结果被一个新的理论或实验进一步证实。
“如果上述三项中的一项能够得到满足,我认为这是一项可以公布结果的工作。如果其中两个能被满足,这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一个非常高质量的论文可能被发表。如果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这将是一个物理学家一生中可以遇到但不可企及的重要成就,并可能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杰作。”
回顾自己的一生,王恩格后悔自己年轻时的选择和坚持更多的是痴迷和本能的结合。现在它似乎更令人难忘。在好运的一年里,一个人可以倾听别人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认为我很冷静,但我内心仍然充满活力。”王恩格笑着说话了。
王恩格(右一)在德国获得洪堡研究奖时与洪堡学会主席合影。
王恩格(左一)向诺贝尔奖得主介绍了情况。
中国科学新闻(2018-09-21,第五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