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学界谈疫情: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战争远未停止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13:20:46
...

新发肺炎疫情持续至今,中国防控形势稳步改善。然而,全球流行病正在蔓延,如何应对它已经引起了很多关注。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一次在线采访中,清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推荐的一些学术专家表示,这一流行病表明,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战争远未结束。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命运共同体,应该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宏伟指出,疫情再次表明,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战争远未结束。尽管在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许多病原体的了解还不够。

"我们应该长期坚持对微生物的基础研究,而不仅仅是冠状病毒."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经验和技术储备,才能在新的病原体出现时做出有效、正确的科学反应,才能在病原体检测、疾病诊疗、公共卫生防控等不同环节实现全方位快速反应,才能真正实现传染病的防控。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张敬仁表示,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在病原学和发病机制上与17年前的非典病毒非常相似。不幸的是,在非典疫情结束后,中国逐渐停止了对病毒和相关疾病的系统研究。“目前,我们仍然没有针对这种病毒的有效药物和疫苗。其中一个关键的错误是我们没有利用现有的非典病毒感染信息建立一个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

他强调,用于人类疾病的药物和疫苗需要在动物模型上进行初步验证,然后才能推广到人类。没有有效的动物模型,就不会有好的药物和疫苗。中国需要加强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在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方面的作用。只有仔细研究这些病原体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才能发现新药和疫苗目标。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合作研究员丁强指出,药物和疫苗研发有一套严格的测试程序和评估标准(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来证明它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是一个热点。因为普通小鼠不会被新的冠状病毒感染,所以它们不能被用作评估疫苗效果的动物模型。人源化病毒受体转基因小鼠可以作为评价疫苗效果的动物模型,但制备和繁殖需要时间,而且一时难以获得足够的疫苗,这给疫苗的研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他说,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成为全球性流行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毒药物、疫苗研发、快速准确诊断和病毒溯源等方面。一些成就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临床效果。至于病毒是否发生了突变,“这是一个只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讨论的话题,目前还难以得出结论,但总的来说,冠状病毒的突变率比其他核糖核酸病毒慢得多,这不是目前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和科研系列的独立研究员王新泉表示,新冠状病毒的基础研究正在向多个方向进行,包括病毒本身的研究、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开发以及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些在防止病毒传播和改善临床治疗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许多公众关心的问题无法得到完全清楚的回答。“科学家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来积累更多的数据,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我相信我们将很快在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中和抗体和疫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科学抗疫提供更多答案和帮助。”

2月底,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级研究所的高教授对这一流行病的国际发展非常担忧。仅仅一两个星期,这种流行病就把他的担忧变成了全球性流行病。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学科研系列独立研究员程功指出,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应逐步向输入性防控转变。“疫情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趋势”如果判断方向正确,世界上所有国家,特别是疫情严重的国家,都将按照中国的成功模式,减少人员流动,成功控制疫情。最糟糕的趋势和趋势是疫情失控,世界大爆发”。

他强调,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这一流行病的共同命运。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保护健康、防止经济和社会动荡以及尊重*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中国的经验表明,疫情是可以控制的,世界各国都应积极开展检测、治疗、隔离,动员人们积极应对。同时,为了加强全球合作和创新,所有国家都有经验和教训可以分享,世界应该相互帮助克服困难。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系列的独立研究员杨表示,新冠肺炎爆发后,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克服困难,迅速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全过程检测方案,最终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技术指南、实验室和个人规范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文本材料。“这些材料结合了中国在防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智慧,非常值得国际社会学习。他们也应该在当前全人类的防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