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千钧:高等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导致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之甚少,文科学生对科技发展知之甚少,导致大学生毕业时能力单一、创新不足、缺乏独立性。宁波大学副校长邵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对通识教育重视不够。“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加强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满意度呈现“两面性”
中国科学新闻:你如何评价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邵: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特点。一方面,老百姓对高等教育质量有很多抱怨,对大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在全球大学排名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人进入了世界前200名甚至前100名,超过了许多传统的欧美著名大学。中国高校在排行榜上的提升主要是由于学术水平的快速提高,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这种矛盾局面的背后,存在着高校人才培养的不足。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中国科学新闻:在你看来,本科教育质量差的原因是什么?
邵::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高校管理过分强调学术导向。换句话说,大学管理者更注重科研和显性指标,而较少关注隐性指标,如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第二,高校扩招后,教师数量的增长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偏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教学投入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同时,班级学生规模大,大班多,小班少,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第三,高校学生评价机制没有根本改变,评价体系不够严格,宽松、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没有落实,导致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学生流向社会就业。
高校应重视素质培养
中国科学新闻:改变本科教育质量低下的突破口是什么?
邵:根据浙江省有关部门对毕业生的调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年后的专业相关度只有60%左右。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学生在非专业领域就业,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根据形势的变化,高校应该把通识教育提高到一个更重要的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走上了前苏联专门人才培养的道路,这对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仍有很大影响。换句话说,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有其深刻的根源。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训练,是指我们既要重视专业素质,又要重视通识教育。
以工程为例,美国工程认证要求学生掌握11项基本能力,这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专业素养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工程领域的知识跨度不够,专业知识过于狭窄,无法处理复杂的工程问题;第二,实践与理论不匹配,实践能力弱,团队合作能力不强;第三,创新和设计新产品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足。
目前,通识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课程跨度和深度不够,学生仍然难以适应未来的变化。人类面临着能源供应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困难。除了数学、科学和工程的基础知识,学生还应该掌握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社会、政治、健康和安全的知识。我校为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提出了五个目标: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广阔视野、交流与表达、批判性思维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普及和传承。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个走向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大学群体,我们如何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邵: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要努力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评估、预算、绩效评估等方面,强调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其次,要根据人才发展和社会需求,设计好人才培养体系,合理设计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第三,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使每节理论课和实践课都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四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注重卓越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引导,严格考核每一门课程,使通识教育和专业素质达到每个人的标准。
创新和创业应该被视为特殊能力。
《中国科学报》:如今,创新和创业被视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你看来,它扩展了什么能力和精神?大学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支持?
邵: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创新和创业教育被纳入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能力。创新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良好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质的改进,并提出新产品、新方法和新路径。此外,创新精神应注重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他们的出发点主要是创新,而且是创新与专业相结合。因此,我们主张大学生要有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服务模式,要有一定的市场领先优势。
创业可能还需要一些基础知识和能力,包括技术、市场、税收等。因此,大学应该提供三项服务来促进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一是为学生提供新的机会,使他们掌握的技术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二是为学生提供课堂,让他们掌握市场、财税、营销、管理等相关知识。第三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业的机会,包括在学校设立创业园区和街道,允许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为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如融资或风险资本、企业注册,以及制定支持创业的学生身份管理政策。
《中国科学报》:在关注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同时,大学应该如何对待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邵:高校不仅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更要理性对待大学生创业。一些大学盲目地用数量取代表现,甚至设立网上商店作为创业的典型例子。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有必要鼓励创业团队关注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供应链创新,这样创新才能推动创业并实现梦想。然而,以忽视学习为代价创业是不够的。
大学生能否成功创业取决于产品或技术的先进性或不可替代性、团队的整体能力以及市场联系,尤其是周边支持能力和市场活动等。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创新教育,把创新作为学生创业的源动力。与此同时,还提供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同时,学校应为创业实践提供基本条件,包括场所、风险投资、创业导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