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福州大学先试先行,打造产教融合新榜样

科普小知识2021-06-30 02:51:25
...

▲福州大学锦江科教园迎来了第一批研究生。蓝色幼苗

▲石油化工学院教授侯林西正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实验。王摄

我们的记者徐小凤

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两张皮”问题?如何促进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的无缝对接?工业和*如何在工业和教育的整合中发挥作用?

面对这些问题,福州大学自成立60年来一直坚持开放和共享。在产学结合的道路上,福州大学率先尝试,出奇制胜,探索自己的道路。

将企业引入教育解决人才供给脱节问题

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工业企业的参与是关键。2007年6月,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成立紫金矿业学院,共同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紫金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是紫金模式的灵魂,即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承担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监控教学质量、实施科技创新。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学院董事会,董事会每年举行两次定期董事会会议和扩大会议,以审查、决策、监督和协调办学中的重大问题。初中阶段,学生深入紫金集团投资1.5亿元支持的上杭国家实践教学基地,在企业工程教师的带领下,实施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企业培训项目,保证了毕业设计真正主题的完成,解决了工程实践课程难度大、投资高、实施难的问题。

将企业引入教学不仅带来了人才培养方式的深层次改革,也给教师队伍的调整带来了新的活力。大量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被聘为双师型和双师型教师,这已成为增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时,福州大学提出教师必须经过工程实践。以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为代表的技术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的一线工作中扎根半年以上,并在完成一定的项目实践和工程培训后重返课堂。这一做法彻底改变了高校教师“零工程经验”的现状。

为了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每年从承担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教师那里征集项目来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教师的项目相联系,从而将服务社会从教师层面延伸到最基层的人才培养层面。同时,福州大学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和提升福建的产业结构。就战略产业而言,专业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实现全覆盖。

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无缝对接

刘明华是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教授。多年来,他坚持实验室与生产线紧密结合,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与省内20多家外国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他在染料分散剂、木质素改性产品及其他产品的研发方面与业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五年来,产学研合作金额达到3000多万元,产值达到19亿元。

刘明华研发的新型环保印染洗涤剂,不仅在合作的石狮市清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投入生产,还销售给杭州航民美仕达印染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带动了整个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产值增加近7000万元,收入和支出增加1.5亿元。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不仅要看到事物,还要看到人。只有在看人和看事物的过程中,他们才能和谐互动地发展。对此,福州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发展部的作用,定期向企业和学校研究人员发布《校企合作简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并修订完善了《福州大学横向研究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横向研究经费的财务管理,完善了科技创新软实力提升体系,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为企业服务,增强了科技服务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有效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开放共享大胆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4月27日,福州大学锦江科教园迎来了首批270名研究生。晋江科教园区不是福州大学的普通校园,而是开放共享理念下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科教园区突出教学与实践、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开创了校企合作办学、协同教育、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从制度机制上打开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晋江科教园区创造性地提出建立“3+1+2”模式。学校从本科三年级起招收优秀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高年级实习,并根据成绩走研究生。研究生完成基础课程后,第二年的研究生将进入企业进行课题和项目研究,允许学生和研究团队进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产业合作。

除了晋江科教园区,石油化工学院也是福州大学将其专业扎根于行业前沿的重要棋子。石油化工学院是由福州大学、泉州泉港区人民*和福建石化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学院泉港校区位于泉州泉港石化园区,是*石化园区。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石化园区。学院瞄准绿色石化产业前沿,构建绿色石化产业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围绕绿色石化产业建设,已成为我国绿色石化产业建设的人才高地和创新基地。

如今,已经过了一年级的福州大学,正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动力,以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出发点,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履行着大学的职责。

《中国科学新闻》(2018-05-22,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