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创新血液流失黑洞 科技掮客与企业合谋套取拨款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17:21:42
...

编者按:随着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一些重要的科技指标大幅上升。然而,我国的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相互脱节,突出表现在科研投入分散、评估机制扭曲、研发水平低、市场效率低等方面,阻碍了创新驱动能力的提升。作为创新的“血液”,科研经费的流失和低效令人震惊。这份报纸将推出一系列关于“创新的血液在哪里”的报道。请密切注意。

统计显示,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研发投资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13年,中国社会研发投资总额达到1.19万亿元,占全球研发投资的11.7%,居世界首位。许多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的记者,随着科技经费的快速大幅增长,科研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一些政策缺口被撕裂,政策漏洞被打破。科技投入的截留、流失、流失和挪用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企业为了“快钱”打科技牌

*不遗余力地支持科技创新。然而,科技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科技“经纪人”。其方法是与企业串通获取科研经费,然后撤销扣除。事实上,一些企业利用*提供的廉价土地资源从事房地产开发,并以高科技的名义将其土地圈入科技园和工业园区,从土地增值中获取巨额利润。

“一个技术‘经纪人’最近出现在技术市场,与企业合谋敲诈科研经费,然后撤销扣除。”江苏一家企业的董事长说:“我们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占国内人造草坪市场的45%,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地方*给予了很多支持,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久前,一个熟悉科技项目运作的人来找我们,说他能从有关部门获得科技项目的资金,可以达到1000万元。如果企业愿意合作申报项目,双方在获得资金后将各获得500万元。我当场拒绝了这个请求。”

“*不遗余力地支持科技创新。它在金融投资、税收优惠、土地分配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创新机制是灵活的,并受到特别照顾。”云峰基金创始人、江苏五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国表示:“据我所知,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被没收了12块土地,年收入30亿元。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以高科技的名义圈地,实际上是利用*提供的廉价土地资源开发房地产,从土地增值中获取巨额利润。科技创新需要坚守阵地,忍受孤独。现在每个人都在努力“快速赚钱”,没有人愿意脚踏实地地做事。*对企业照顾得太多,可能会伤害它们。”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一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获得了20亿元的国家科技资金,并拥有自己的上市公司。最近,它在一个地级市建立了2800多亩土地,并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一个科技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应用与服务、产业孵化、科技体验、休闲观光、国际高端学术交流、技术外包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园区。

该项目的一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科学园的土地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酒店和住宅地产正在规划中。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科技园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项目,就像一个新城的规模。“我们这种国家重点工程,省里不敢管,市里要抢。挪用国家科研经费用于房地产开发可能有利可图,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但会挪用大量精力,不符合资金使用规定。”企业内部人士表示。

企业原本是主体,但变成了傀儡。

“多年来一直有人说,企业是主体。事实上,企业经常被用作炮灰。目前,申请科研项目需要企业的参与,否则主管部门不会批准,很多企业会被拖进来这样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宋新机器人总裁曲道魁表示。

曲道魁是刘德博士。目前,他还是一家研究机构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发创新。他说:“我经历过一些所谓的创新项目:在项目申请过程中,大学和研究机构一直在谈论如何分配资金。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监督,也没有真正的创新。当被录取时,一群熟悉研究机构和大学教授的专家都会得到报酬。申报、执行、验收三个环节都有问题,很多钱都没有用。”

“有些项目允许企业进来,实际上,是用企业的名义给企业一些钱。企业根本不领导科研活动,也没有创新的核心或主体。”瞿道魁反映说,“生产、学习、研究”已经提了很多年了。谁是领导者?这是关键。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没有专家团队,也不会组织研发。他们不知道哪些产品应该创新,哪些技术有市场。因此,许多科研项目都以“学习”为主,但“学习”离行业太远,导致科研创新成果不能形成产品,没有市场推广,就不可能产业化。

瞿道魁认为,“要想让企业在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前提是企业必须具备主导能力。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民营小微企业,没有能力引领创新。一些大型生产制造国有企业也没有创新能力。有些人有创新的力量,但老板也是行政任命,只想做出短期的成绩,没有长远的计划,没有创新的动力。如果这些企业*领导创新,那将是另一场灾难。因此,当务之急不是增加资金,设立多个项目,而是筛选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防止资金浪费。”

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最近在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腐败案件。原因是系统管理过于严格,但没有得到适当的管理。然而,科研基金一旦进入市场化的公司和企业,基本上无人问津,导致各种寻租现象。

深圳华大基因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4000多个研发团队和基因测序能力的公司,居世界首位。在发展过程中,公司经历了从国有到民营的两次“再造”,反映了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层次问题。

华大基因总裁王建在接受《经济参考》采访时表示,1999年,为了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他和几名研究人员脱离国有科研机构,成立了华大基因研究所。在获得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任务后,他们自己筹集了1500万元,并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3500万元的支持来组织完成基因组计划。2002年,一个研究机构决定在BGI建立“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将BGI的所有核心骨干纳入中国科学院系统,并将其从“系统外”返回“系统内”。2007年,该研究所的几十名科技人员再次放弃了国有*,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短短的几年里,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先团队。

王建说,*中的一些机制严重制约了研究工作,两个从国有*中分离出来的人被“挤出”了。

首先,该系统缺乏决定“研究方向和任务”的权力。如果我们留在这个系统中,就不可能把4000人集中在基因测序和分析上。在系统内,研究所的学科设置完善,资金分配不能集中在一两个重点研究项目上。因此,许多研究项目没有科学和实用价值,更不可能进入国际前沿。科研经费在系统内的分配是分散的。华大基因在基因测序和分析上的投入不能超过8亿元,而在测序相关设备上的投入近2亿元。

其次,系统内的人力资源配置有限。目前,华大遗传学研究所执行所长王军还不到40岁,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远远超过许多学者的论文数量。李英瑞、许逊等商业骨干都不到30岁,但他们已经发表了近40篇国际一流论文。赵是一名高中专业人士,17岁时放弃高考,考入华大基因。现在,他带领一支由近10名外国教授和医生组成的研究团队,作为主持人开展研究工作。这些在系统中是不可想象的。

“企业要进行科技创新,就不能走主管部门设定的战略方向和资源配置方向,因为这两个方面往往偏离市场方向,一步错了,一步错了。”王建说。“最近,在科研领域出现了许多腐败案件。原因是该系统管理过于严格,但管理不善。然而,科研基金一旦进入市场化的公司和企业,基本上无人问津,就会出现寻租现象。”

(本刊除署名外,由邓华宁、于坚、徐祖华、赵、丁静、、等记者撰写)(原标题:创新的“血液”在哪里?黑洞技术“经纪人”与企业合谋敲诈科研经费)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