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竹林里上抗雪防寒课
专家们走进温室,指导预防大雪造成的次生灾害。
■我们的记者王志康和通讯员陈胜伟
最近,一场大雪使江南银装素裹,但给竹农带来了很多麻烦。
“已经下了将近三天的雪,压倒了许多竹子。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产量将至少减少50%。”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平遥镇汤埠村刘彩凤种植竹子已有16年。她很少看到这么大的雪。当她想到自己种植的158亩竹子时,她看起来很悲伤。
然而,刘彩凤的担心在第二天的雪中有所缓解,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几位专家冒着大雪来到他们的村庄。
100多名专家奔赴前线
“开始下雪时,我们学校已经放假了,但是在第一次通知后,许多老师都积极响应,大约120人参加了。”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于学军告诉《中国科学新闻》,许多教师开车到附近地区进行现场指导。对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地区,许多道路被大雪*,所以首先给了电话指导。
“钩尖是竹林防止雪压的主要管理措施。当钩尖时,毛竹大约有15个分枝,刘著大约有10个分枝。如果树枝上有更多的叶子,就可以砍掉三根树枝。”在专家的指导下,刘彩凤和村民们了解到,在竹林中看到竹子弯曲、倒伏、翻根、折断竹竿时,应及时用竹竿拍打竹枝,以除雪,恢复竹子原有的直立状态。如果坡度太陡,无法直立,应该尽快砍伐,特别是对于坡度大的竹林。
“有了专家的技术服务,尽管减产是不可避免的,但至少还能挽回50%的损失。”刘彩凤说,颇有些感激。
事实上,除了帮助竹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于学军认为,这种科技服务进入竹林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那就是防止次生灾害。
“大雪过后,气温继续下降,一些地区的最低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10摄氏度。不仅竹叶上的雪会结冰,温室上的雪也会结冰。如果坚硬的冰雪从温室的屋顶落下,很可能会伤害正在工作的人。”于学军说,专家建议农民在完好无损的温室中燃烧木炭,以提高温度并加速积雪融化,而对于没有供暖条件的温室,他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割开温室薄膜,让积雪尽快融化。
知识应该汇编成一本手册。
俗话说,给人们鱼比给他们鱼好。这种古老的戒律在浙江农林大学帮助竹农应对寒冷和冰雪的服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近年来,大约每两年就会有一次大雪或冻雨。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灾难性的天气,减少竹农的损失,编写相关的指南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同愿望。”于学军说。
因此,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巍的领导下,林新春、桂仁义、高沛峻等一大批专家参加了防灾减灾行动。根据气象预报,专门编制了《竹林冰雪冰冻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手册。竹林遭受的冰雪灾害分为三种极端气候:雪灾、寒潮和冻害。每种灾害分为蓝色、橙色、黄色和红色四种灾害等级,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技术。
据了解,在这次防灾减灾活动中,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不仅到浙江省内外的主要竹产区与竹农一起清除竹林积雪,现场传授防灾减灾知识,还携带和分发技术手册,指导竹农通过自学相关知识应对寒潮和雪灾对竹林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此外,该技术手册不仅分发给竹农,还通过微信等浙江农林大学网络平台发布。
帮助竹农是我们的责任
据不完全统计,在雪灾和防寒期间,浙江农林大学通过与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民的联系,向数百名竹农提供了技术服务。
但事实上,即使没有灾害天气,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也会到农村,到田间为竹农进行技术培训。然而,当他们遇到疑问时,他们会直接打电话给专家寻求帮助。
尽管刘彩凤种植竹子已经有16年了,但在2008年与浙江农林大学建立联系之前,她的竹林的生存受到了质疑。
“我不知道如何提高它。我认为多施肥会有好处。结果,许多竹子都死了。”那段时间的记忆在刘彩凤的脑海里仍然记忆犹新。直到通过杭州余杭区竹业协会联系到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情况才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都是专家和教授,但他们离我们的农民很近,经常来村里提供免费帮助。”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周国模认为,高校专家发表科研理论文章很重要,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是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和追求。
“作为高校的科研人员,特别是浙江农林大学省部联合成立的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和教授,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科技成果帮助竹农抗击雪灾、保护生产,是一件幸事。”周国模说,虽然学校已经过了寒假,但没有假期提供科技服务。听说竹农对雪灾预防有技术需求,许多科研人员,尤其是党员,都非常积极。
这种责任感和对号召的响应反映在浙江农林大学的许多教师身上。
“能帮农民一点忙,技术指导到位,他们就能减少损失。平时我们会把这项技术送到前面去传授,这样竹林农民就能正常安全地生产。这就够了。”于学军说,老百姓的富裕也是科研工作的价值体现。
《中国科学日报》(2018-02-06第5版《大学周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