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佛到科学岛:八位博士后的无悔归途
2009年8月2日深夜,在安徽省合肥科学岛一栋临时租用的房子里,从哈佛大学回来的博士后王俊峰会见了正在那里等候的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同事。
一个多月前,在科学岛上只看到强磁场科学中心的蓝图后,王俊峰决定把在国外14年的学习和生活打包成12件行李,带着两个孩子和她的爱人,飞行10多个小时,结束她在国外的流浪,成为一个强磁场的人。他的归来也为接下来的七名哈佛博士后研究员的归来拉开了序幕。
回归中国:一个直觉的决定
在美国学习近十年后,王俊峰在2007年面临职业规划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是留在美国工作还是回国寻找机会是他当时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那时,我在考虑回中国或留在美国。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科学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王俊峰说道。中国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王俊峰身边的许多中国留学生都在考虑回国。
“那时,就科学研究条件而言,美国的条件会相对更好,许多人都在挣扎。”王俊峰回忆道。
也是在2007年,在太平洋西岸,王俊峰的祖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强磁场实验装置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并进入建设前的准备阶段。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09年4月10日,支持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启动。
“2009年,一位朋友介绍说,中国将建立自己的强磁场实验室,并有一个非常宏伟的计划。他非常兴奋。”王俊峰说道。那一年,他在中国许多城市获得了面试机会,他的第一站是合肥。
"我在6月17日接受了采访,并说我预计那天晚上会来。"王俊峰说道。
一个多月后,王俊峰踏上了归途。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仓促的决定,但我凭直觉做出了这个决定。"他说。
当王俊峰回家时,一些在美国一起学习的中国学生“激动不已”。为王俊峰练习时,他们开玩笑地告诉他,“你回去给我们一趟”。
王俊峰确实从哈佛回了趟科学岛,并成功地用强磁场吸引了哈佛博士后刘青松的注意力。
自信:回归是正确的选择
2010年,强磁场的“舞台演员”成立了。为了与唱戏的“舞台演员”相匹配,世界范围内也开始大规模招聘科研人员。
同年,哈佛大学博士后刘青松“身体而非精神出国”,密切关注中国相关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寻找回国的机会和可能性。
“不可避免的机会”将刘青松带回中国,并指向安徽省合肥科学岛。
那一年,刘青松随哈佛代表团去上海考察。开通上海至合肥的高速铁路的便利性使得刘青松偶然踏上了去合肥拜访朋友的道路。他与在强磁场中工作了一年多的王俊峰取得了联系,并成功地踏上了“科学岛”这块神奇的土地。
“当时,我感到热血沸腾,这是一个创业的好地方。”刘青松说,“回来几年后,这是正确的选择。”2012年7月,刘青松回家了,他在哈佛医学院的整个团队跟着他去了科学岛。
根据王俊峰和刘青松的判断,刘青松回国后的六名哈佛博士后回到了当时仍在建设中的实验室。用刘青松的话说,这就是“信心”。
“没有比较,就没有信心。”在刘青松,比较的两端是中国和美国,前者的科学研究来自冉冉,后者的学术研究自经济危机以来一直在下降。这种比较使海外学生看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景,他们对科学研究规律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也使他们相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八剑客:构建完整的研究链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单人表演。强磁场的人才聚集效应吸引了八名哈佛博士后,也为在强磁场下研究生命科学的人才形成了“小气候”。
王俊峰和张娜从事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张欣的研究是在细胞水平上。林文初侧重于模型动物和组织层面的研究,而刘青松、刘晶、任涛和王文超则侧重于药物研发。
"从分子到细胞,到动物模型,最后到人体."王俊峰告诉《中国科学报》,今天的强磁场中心已经在生命科学领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研究链,形成了癌症研究和磁性生物学相关研究的两条研究线。
同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从2010年开始试运行,并多次创纪录。同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从2010年开始试运行,并多次创纪录。2015年6月16日,水冷磁体WM1调试成功,创下磁场强度38.52吨的新世界纪录,创下32毫米口径最高磁场强度的世界纪录。2016年11月5日,混合磁体外的超导磁体成功励磁,达到10万高斯的设计目标。11月13日,混合磁体首次调试,达到40万高斯稳态磁场的工程验收目标,为世界第二强稳态磁场。
自试运行以来,新的实验平台为中国4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1200多个实验课题提供了实验条件,用户发表论文500多篇。对于八位哈佛博士后来说,它带来了无限的研究可能性。
“就研究而言,我仍在美国从事更传统的生物研究,因为有强磁场平台,这里的硬件条件比大多数美国实验室都好。”张欣说道。
更重要的是,在科学岛这样一个科学王国,不仅研究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广泛,而且张欣也被跨领域交流的火花和与物理、技术等领域的碰撞所激发。
例如,作为磁性材料,我们与磁体操作和实验测量部门的同事合作,通过生物方法合成新材料,这种方法在应用于生物体时比传统化学方法获得的材料具有特殊优势张欣说道。
身份:我们是有强磁场的人
在科学岛上正在建设的高层建筑中,一座红砖瓦结构的两层建筑非常引人注目。刘青松称之为“小红楼”。
穿过红色小楼一楼的狭窄通道,爬上铁楼梯到达二楼的实验室。这是科学岛磁共振生命科学部的主要实验场所之一。
在安徽八月的烈日下,即使开着空调,实验室仍然闷热难当。仅仅在10分钟内,室内研究人员的头上就会渗出细密的汗珠。他们在这里做实验直到深夜是正常的。
今天,科学岛上的生命科学研究分散在几个地方,从条件艰苦的红色小楼到行政大楼中专门为他们保留的半层楼,再到10年后建成的强磁场中心大楼。生命科学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一直赶不上快速发展的生命科学研究团队。
然而,正是“科学研究本身”和“一项非常吸引人的事业”吸引了来自哈佛的八名博士后研究员和许多外国研究人员聚集在这里。
自然,人们总是对回家心存疑虑。团队中的第八名哈佛博士后,任涛,曾经被朋友质疑,“你能适应吗?也许过几天他会再回来。”
“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回来的时候只想沉下去。”任涛说。
任涛一到合肥,就买了一张乘车证,走遍了合肥的各个城市,无论大小。在他心里,他已经是合肥人了。
“我过去一直漂浮在不同的地方。平均来说,每个地方都有六七年以上,三四年以下。我很少有身份。”王俊峰在科学岛已经呆了八年,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身份——科学岛的强磁场人。
“我们在建设强磁场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作为中国的研究人员,我们的骄傲和自信来自于我们共同看到的结果。”王俊峰说道。
在强磁场下,来自哈佛的八名博士后研究员是这项研究的中流砥柱,但对于回国的浪潮来说,他们只是沧海一粟。
根据2017年归国华侨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发布的数据,中国归国留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72.38%上升至2016年的82.23%,这五年中归国留学生人数甚至占到了归国留学生总数的70%。中国日益自信的科研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加入中国科技发展的大潮。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吗啡——毒物的改造史
下一篇:夏天降温防暑的15大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