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在哪是谁修的 郑国渠的故事
郑国渠,是一位名叫郑国的韩国人为秦国主持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而这条渠道之所以会被兴建,则是源于一个拙劣的阴谋。
话说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嬴子楚驾崩,十三岁的嬴政继位,成为秦国新的掌舵人。虽然此时距离这个少年成为始皇帝,灭亡六国还有二十六年,但这一时期,秦国对外扩张的凶猛攻势,已经压得东方六国疲于招架,喘不过气来。而六国当中,韩国最为孱弱,却又处在秦国进攻的第一线上,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有什么法子能再支撑数十年呢?只要能在我死之前,保住韩国不被吞并就行了。”当时在位的韩国国君是韩桓惠王,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终于想出了一条所谓的“疲秦”之策。
那就是派遣水利工程专家郑国去秦国,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人工灌溉渠道。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想完工需得旷日持久,势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韩王希望秦国把全部精力投在修建这条渠道上,暂时停下东进的脚步。
郑国
于是,郑国奉命来到秦国,向秦王上书,建议秦王兴修水利工程,以此促进秦国农业的发展。
秦国历来热衷于搞基础建设,其实早就想在关中一带进行水利建设,只是苦于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如今郑国主动请缨,秦国方面给予了他很大的信任,让他全权主持修渠。
庞大的修筑工程总共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眼看工程快要完工,郑国的卧底身份却被秦人发现了,秦王大怒,打算杀掉郑国。
“我的初衷确实是来做卧底的。”郑国辩解说,“但是这条渠道的开凿,对秦国也确实是大为有利的。我虽然为韩国延长了数年的国运,但为秦国建立的却是万世之功啊。”
秦王嬴政是个明白人,觉得郑国说得有道理,就消了气,让他继续完成这一工程。
这个时候,因为郑国事件还引发了一段小插曲。秦国宗室大臣在揭穿了韩王和郑国的阴谋后,由点及面,发展到对所有客卿的不信任。他们纷纷向秦王进言,说所有从六国来秦效命的客卿其实都是想在秦国搞阴谋破坏,希望秦王下令驱逐他们。
郑国渠
日后成为秦相的李斯此时也在被驱逐之列,所以他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因为攸关自身利益,李斯这篇《谏逐客书》用了十二分力气来写,论证有力,雄辩滔滔,最终说动了嬴政,废除了逐客令。
风波过后不久,郑国主持的水渠修建工程终于竣工了。这条渠道的渠首工程从中山以西一直到瓠口,是一座宏伟的有坝引水工程。石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再利用关中平原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让渠道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高平、蒲城等地,最后注入洛水,干渠总长三百余里。
该渠道建成后,引淤积混浊的泾河水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可灌田四万多顷。亩产粮食达到了六石四斗,比之前的亩产增加了好几倍。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从此变为千里沃野,很少再有荒年,秦国因此国富民丰,为后来并吞诸侯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后来给这条渠命名时,秦人还充分考虑到了郑国的贡献,把它定名为郑渠或郑国渠。
最后要说的是,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出兵攻韩,俘虏了韩王安(韩桓惠王之子),尽取韩地。韩国由此灭亡,成了秦国的颍川郡。唯一聊以安慰的是,韩桓惠王总算死得比较早,没有成为亡国之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