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青年化学家的成长之路”主题论坛在京举行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2:25:13
...

■本报记者甘晓

“第一,我们必须调整心态,第二,我们必须敢于面对困难,第三,我们必须努力工作,第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当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必须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我们需要做非常‘纯’的科学研究。”......这些“心灵鸡汤”句子来自化学领域的几位年轻研究者。

近日,中国化学学会和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化学青年——青年化学家成长之路”的“五四”青年主题论坛。在论坛上,化学领域的几十名年轻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煮了一壶“心灵鸡汤”,这是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但他们对自己的经历却鲜有了解。

做“纯”科学研究

根据流行说法,清华大学化学教授王勋是一只真正的“土鳖”。2004年王勋博士毕业时,他的博士论文已经被引用了2000多次。"申请外国研究小组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王勋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

但当时,王勋并没有离开,而是留在研究组继续他感兴趣的研究。如果他申请出国,他感兴趣的工作将不得不中断。自2005年以来,他开展了一系列与化学冲击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现在,当谈到自己过去的经历时,王勋意识到:“要做科学研究,就必须‘纯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北京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孙小明看来,在就业压力和社会浮躁的背景下,“纯”这个词极其珍贵。很少有学生真的想做科学研究。几年前,孙小明为一名学生的论文提供了几个主题。然而,这个学生问我哪一个题目可以最快的发论文,这样他就可以尽快毕业。回想起这件事,孙小明颇有感触。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方也认为,科学研究应该由兴趣驱动。“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只有当你喜欢它的时候,你才能把它做好。”他说。

勇敢地面对挫折

对于年轻的研究者来说,第一个难题是独立承担沉重的负担,就像生命的成长过程一样,初始阶段也是最容易受到挫折的阶段。

北京大学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侯教授回忆起他刚从国外留学回来时的情景:从购买实验用品到申请资金,他要承担研究团队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任务。

2008年,侯未能申请国家青年基金。由于当时他的年龄已经达到了基金申请的上限,这次失败意味着他失去了最后一次申请基金的机会。“出来散步的是骡子或马,这是我第一次回家时经常听到的。”侯杨龙说:“每个人的期待和这次失败都成了无形的压力。”

经过不断的原因分析和心态调整,侯逐渐从最初的挫折中走出来,并于2011年获得“全国杰出青年基金”。他强调:“既然我们遇到了挫折,我们就有勇气找到自己的原因,不要抱怨,稳步前进。”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胡文平指出:“科学研究一定会遇到麻烦。只要你专心致志地继续前进,就没有任何障碍。”

抓住“意想不到”的机会

根据李永方的经验,“机会”被认为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永方30岁上大学,起初并没有想到要参加研究生考试。“一天晚上,我的室友告诉我,学校正在为在校学生组织考试,并建议分数高的学生提前参加研究生考试。”他说,“一想到有机会进一步学习,我就非常兴奋,并立即着手准备考试。”

经过精心准备,李永方抓住了这次“事故”的机会,考入了华东化工学院(现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

现在,在高分子化学领域取得许多成就的李永方建议年轻的研究人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当你有力量时,你才能有机会。”他进一步指出,他希望年轻的科学研究人员行为诚实,学习踏实,追求崇高的目标,愿意平淡无奇,敢于大胆努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对此,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主任李普强调:“在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中国对领先科技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现在是人才成长和发展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青年科研人员要坚持科研梦想,继承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为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新闻(2014-05-07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