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发展和演变,以及与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环境的文化评价有关的内容。
主题简介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类社会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定型活动,人类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地域特征的文化传承,即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此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农业经营,因此畜牧业得到发展,游牧文化已经形成。作为制度文化,社会组织也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发展简史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利达和斯特里普(古西约·邵地理学家)就有很大关系。德国地理学家卡尔·里特尔(1822),被称为理学之父,关心人类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里特之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学者乔治·普·马什(1864)研究了人类活动改变土地的方式。然而,另一位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克泽(1 891)为人类文化的地理学研究或为他创造的人类学一词提供了线索。他在1815年访问了美国和墨西哥,并被美国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类型(德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贡献所感动。他解释了由文化结合引起的地理格局的一般概念。随着人文地理学在拉泽的《葡萄牙》中的发现,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1899)引领了法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维达尔被任命为他创立的黑道家族的主席。他提出了人类文化和他的地理特征。他提出了一种继承人类聚集特征的生活方式的概念。
1822年,里特开始对人类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兴趣。几十年后,拉泽倡导人文地理研究,提出了“人文地理”一词,并讨论了历史景观。他认为文化地理区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是多种文化特征的综合体,重视文化传播的研究。同时,维达尔·布兰奇在19世纪末提出了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观念。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认为地理因素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取代了时间。在他的思想和早期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索尔提出了一个关于文化地理学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影响。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是通过物质和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文化景观不仅具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还具有社会、经济和精神功能。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与文化景观相关的文化历史研究。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家被称为伯克利文化地理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除了在文化地理学研究中探讨文化景观和地域文化史外,还将空间扩散分析应用于文化传播研究,形成了瑞典文化地理学学派。
中国文化地理学的思想起源很早。历代各种书籍和方志中记载了大量的文化地理资料,但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只从这门学科的需要出发,考虑文化的地域差异和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地名学等地理学研究也涉及其中,但文化地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理论体系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范畴下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区独特文化以及文化渗透与转化关系的学科。随着中国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文化地理学也开始在规划、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周尚义认为文化地理学从广义上研究文化,文化地理学分为三个层次,即生计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
生计文化主要研究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如食物、衣服、住房、交通、生计类型等。制度文化是指组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组织和制度,如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家庭制度等。思想文化是与人们的心理、信仰和价值观相关的宗教和艺术。
研究框架
传统文化地理学
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文化地理学逐渐形成了五个研究主题:文化生态、文化起源、文化扩散、文化区域和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学讨论文化区域是否由自然区域决定。文化起源的主题涉及文化最初出现的地方;文化传播的主题包括文化从其源头传播到其他地方的形式;文化区的主题涉及文化传播后形成的各种类型区域的组织形式。文化景观是研究上述课题的出发点或观察对象。
新文化地理学
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以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性作品为标志。例如,两位新的文化地理学领袖,杰克逊(p .杰克逊)和d .科斯格罗夫(d .科斯格罗夫),写了意义地图和风景插图。尽管这些作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观点,但它们并没有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文化地理学框架。图1是新旧文化地理学研究框架的梳理和整合。
研究方向
纵向研究
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是纵向研究。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文化地理学研究者可以挖掘不同地方生态保护的地方性知识,因地制宜地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服务。例如,贵州喀斯特地区的人们自古就有一套防止水土流失的地方性知识,这套地方性知识更符合当地的地理特征,比科学家的方法更有效。
横断面研究
一些文化地理学研究与自然环境无关,我们称之为横向研究。本研究关注文化的空间关系。例如,北京回族的兴衰命运是不同的,这是难以解释的。然而,文化地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那些位于主要民族文化边缘地带的回族社区,以及经济自组织中心和宗教文化自组织中心在空间上重叠的回族社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北京牛街的回族社区就是一个例子。
研究主题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特定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包括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差异、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聚落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地理学对房屋的形式和布局以及它们与交通、建筑材料、土地类型、自然障碍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
文化是驱动力,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在特定文化的影响下,由于文化本身随时间而变化,文化景观所经历的发展和变化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可能最终达到其发展周期的终点。然而,在不同外来文化的介入下,某一文化景观的更新或一种新文化的进化过程将会开始,这种新文化被添加到原始景观的残余中。
文化传播
文化扩散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文化现象的空间发展过程。[4]研究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并不意味着为文化起源的产生找到地理答案,因为地理条件只为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文化渊源与定居灌溉农业有关。索尔主张文化应该首先在农业最先获得成功的地方得到发展。每一种文化起源的发展结果都大不相同。由于移民、领土扩张和商业交流,不同的文化经常被混合或取代。文化地理学研究它们之间的交流路线和过程、文化中心的变化、交流方式、文化区域的扩张和进退等。研究范围包括生产工具的形式和应用、动植物的驯化、农业系统、民族分布、语言的传播以及宗教价值和信仰。文化与地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每种文化都有其最早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起源”。文化从这个源头传播和扩散所形成的分布范围就是“文化区”。
文化生态学
人类活动逐渐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景观,从而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文化地理学研究者认为环境的评价是由文化决定的。人们依靠科学技术来影响自然环境,依靠他们的环境价值观来调整生态系统。他们可以在文化的基础上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个概念叫做文化生态学。它与人类生态学大致相同,但它更强调文化的作用。地质学家应该了解今天地理现象的分布,不仅是历史发展过程,而且是它的背景和影响它的分布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文化区
地域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而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文化区或区域文化一直是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20世纪20年代,文化地理学诞生于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大学。自此,地域文化成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文化地理学之父卡尔·欧塞尔从景观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区的特征和范围。区域文化把文化区域的概念作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之一。在传统文化地理学中,文化区域分为形式区域、功能区域和乡土区域。这些文化区明显不同于区域地理中的“区域”。例如,汉语区是一个正式的文化区,它涵盖了许多传统的区域文化。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的岭南文化区或南方文化区,它比人类学研究的当地文化单位大得多。
地球表面普遍存在某些文化特征的地区。一个文化区有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包含着由多种文化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域并确定其边界,讨论当前和历史文化区域,研究文化区域的演变过程和内涵,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文化区域既可以覆盖整个世界,也可以局限于单个国家或地区。
虽然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概念一般指物质文化,但它现在包括某些非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符号或社会群体的组成工具。语言地理、民俗地理、民族地理、宗教地理等的形成。
以汉语为例,汉语起源于中原地区。通过历史上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今天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区。
不同文化区域的文化可以通过人口迁移、战争和其他形式相互渗透。例如,游牧文化区和农耕文化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不同宗教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时这种交流是相互融合的,有时是冲突的。文化区域重叠时的文化整合也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研究范畴。
文化融合
即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例如,古代文化中心的地理环境和现代文化发展与温带气候的关系。一些学者过分强调环境在文化中的作用。例如,亨廷顿强调人类文化的进步主要取决于气候。温带气旋地区远远优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他认为西欧和北美有促进文化发展的理想气候。在英国的马克汉姆写的《气候与国家权力》(1947)中,他认为从埃及、希腊到罗马的地中海文化是冰川消退后数千年气候变化的结果。地理学家已经抛弃了这种环境决定论,历史学家也不再为人类文明寻找地理上的答案。然而,自然环境能够促进和延缓社会发展,因此作为影响因素之一的自然环境是值得研究的。
环境不仅仅指自然地理环境。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文化是各种环境因素制约的结果。探究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可以正确把握区域或族群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文化复杂传播和扩散的范围及其对区域和族群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程度。
研究范围
虽然文化地理学的主题分散,但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一致的。小区域景观研究主要依靠直接调查和形态分析,具有经验性、观察性和历史性的研究特征。从大范围来看,文学更重要。广泛收集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以便整理出平行性和分析性。文化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与自然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地理规律的科学。这包括政治、宗教、民族、种族、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起源、景观、分布和生态。内容涉及国家的起源和功能;宗教、民族和种族习俗的出现和传播;民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特征;工业和农业的位置;交通的作用和发展;城市的出现和功能;商业网点布局;人口理论与趋势,人们的居住地选择。
学科联系
就内容而言,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是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自然地理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体的媳妇有其历史传统,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可以互补形成文化历史地理学,但文化地理学更依赖于历史地理学。由于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有交叉的研究课题,所以欧美国家有时称之为两种社会文化地理学。从其研究内容来看,它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但侧重点不同。例如,对于农业而言,文化地理学侧重于它在人类生活方式、劳动工具的起源和传播以及农业景观的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农业地理学则侧重于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异规律。此外,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往往涉及文化地理学的内容。聚落地理、城市地理和文化地理也有许多交叉的研究领域。
特定分支学科
地理概述(地理学导论、地理科学导论)、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态地貌学、结构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地球气象学、古地理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企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定居地理学、农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制图学、制图学
专业研究
社会地理学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分析和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地关系的讨论中,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地域文化景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居住地、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归纳等地理问题,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文化地理学从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了各种文化元素如何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区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而后者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区域。有些学者称之为社会地理和文化地理的内容。
长期以来,地理作品注意到了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克泽的人文地理学代表作是以人文地理学命名的。在维达尔·布兰奇和布鲁纳的人文地理学著作中,也包含了种族和民族地理学的内容。然而,尽管民族学和民族地理学仍然是民族学、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研究者大多是民族学和民族学者。人口在各地的数量、分布和迁移是重要的地理现象,也是人文地理学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维达尔·布兰奇的《人类地理学原理》的第一章讨论了地球上人类的分布和密度以及各大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鲍曼分析了中欧人口的地区差异。瑞典地理学家耶鲁研究了瑞典的人口分布,并绘制了人口分布图。自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聚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它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特征,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差异。德国地理学家j g .科尔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定居点的人。1841年,他发表了《人类交通、住宅和地形之间的关系》。白月把房屋的聚落现象列为人文地理事实的第一个项目和第一个项目,包括房屋类型、村落形态、城市位置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此后,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国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例如,德国注重定居点的景观,法国注重经济对定居点的影响,英国更注重定居点的历史地理,而美国则注重白人定居者的定居点。聚落地理学形成后,原本包含在其中的城市地理学因其迅速发展而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学现在实际上是研究乡村聚落地理学。农村地理学是在聚落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问题,但其研究内容已经超出了农村聚落地理学的范围。
中国文化地理学
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在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学现在已经进入正式的学术阶段。有两部代表作。一部是《方言与中国文化》,由周、游汝杰于1986年出版。二是陆云先生1988年撰写的《韩进文化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中,语言和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化因素。然而,在中国,由于人们宗教观念的冷漠和对宗教的强烈政治控制,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地域差异都不显著,因此语言研究非常重要。
正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假说)所说,世界是通过语言产生的概念过滤的,对特殊语言的习惯性和规律性使用产生了具有文化特异性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因此,选择语言来研究中国文化地理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关键。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反映的文化现象。第一个问题是纯粹的语言地理问题。作者主要通过“移民与方言”、“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和“历史方言地理测绘及其文化背景”三个专题进行论证。作者将移民史和历史地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学的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要的语言地理学问题,如我国七种方言的起源关系和地理格局等。正是借助移民史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这个问题才得以很好地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开始研究该省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和地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首先,从尚未成熟的文化地理学理论来看,一个行政区是一个功能性的文化区。由于行政职能的作用,一个行政区域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一些省、自治区已经出现了基本文化区域和正式文化区域的重叠。第二,行政区域界限明确,便于将研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一研究取向也符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西方史学家重视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学术取向。[3]
区域历史研究
至于研究区域历史的意义,根据美国学者桶科恩,“因为中国的区域和地方差异非常大,这些差异的内容和程度必须加以标记,如果我们想有一个更清晰的轮廓和更突出的整体特征,而不是满足于温和地反映各种组成部分的最低共同点”。就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和地理的意义而言,张蔚然的观点是:“在像中国这样一个兼容性强的文化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区域正在接近一个共同的文化理想,它们的发展水平的空间序列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两种观点可以被描述为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目标。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探索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第二是分析区域内的文化和区域差异。”
代表性研究成果
有司徒尚吉的《广东文化地理》、张蔚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的《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兰雍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张晓红的《文化区域的分化与整合》、刘英的《皇权旁的山西》、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的变迁:浙江民间信仰研究》等。
下一篇:明朝的监察与司法制度考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