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碎片化时代的坚守者 ——评王立铭《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3:12:23
...

我们正处于一个分裂的时代。零散信息具有短小精悍、易于消化、时效性强、获取成本低等特点。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它无疑具有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微信、拍板、颤抖等。都是热衷于追随分裂浪潮的新兴媒体。这些新媒体在我们这个时代取得巨大成功是很自然的。依靠媒体科普,顺应阅读碎片化浪潮,调整长期科普方式,需要普及的科学知识将通过微博、微信等文本媒体、喜玛拉雅等音频媒体、视频媒体如哔哔声、颤音等碎片化方式、短小幽默的轶事、有趣的讲座、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和传播,吸引众多读者、听众和观众。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日益成为科普工作者的重要途径。

碎片化时代的坚守者 ——评王立铭《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图1《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

然而,尽管为应对碎片化趋势而诞生的新媒体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固有的弱点。美国科技作家卡尔指出,零散阅读的泛滥使得读者“牺牲了深度阅读的功能,成为纯粹的信息解码器,失去了形成丰富精神联系的能力”。零散的信息虽然能给读者带来短期的满足感,但却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积极创造性地应用它。许多有识之士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今天将要介绍的王黎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科普著作《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以下简称《上帝的手术刀》)中,他以自己的方式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精彩答案。

王黎明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教授。他专注于新陈代谢的神经生物学原理和相关疾病的研究。王黎明特别热衷于科学的传播。他自称为“科学启蒙者”,是一个智湖五世的“知识分子”契约作家。他的科普文章、视频和演讲非常受欢迎。先后获得学会颁发的“顾演讲奖”、香港求是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果壳网颁发的“菠萝化学奖”。王黎明的书《上帝之刀》出版于2017年,是一本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科普书。在书中,他用科学、系统性和文学性回应了零散阅读的弱点。

科学本质

对于任何科普内容,科学都是核心要求。只有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进一步讨论其他需求。果壳网总编徐来曾在2015年科普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培训会上强调,要把科学放在首位。这种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公式:

科学>有趣的内容>有趣的图片>有趣的单词

然而,确实有一些新的科普媒体没有遵循这一标准。相反,他们把“有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把它放在科学之上。事实上,只要新媒体追求流量和点击率的目标保持不变,追求“乐趣”就必然优于追求科学。然而,在《上帝之刀》中,王黎明坚持科学原则。不管需要解释的内容有多无聊和难,他绝不会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牺牲科学。面对读者抱怨他们“跟不上思路”,王黎明的选择是花更多的空间更慢地解释故事,他绝对不愿意遗漏科学内容。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科普的科学性并不等同于科学知识的简单罗列,知识背后的推理和演绎才是更能体现科学性的地方。以冥王星的分类为例。十年前,在科普文章中,冥王星被列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十年后,冥王星被排除在太阳系行星之外。那么,十年前发表的科普文章能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再科学吗?这显然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判断。如果这篇文章仅仅断言冥王星是一颗行星,那么今天它自然不再具有科学价值。然而,如果文章详细阐述了将冥王星列为行星的依据,即使在今天,当行星的定义被改写时,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上帝的手术刀”的科学性更多地体现在这一方面。换句话说,王黎明并不满足于在他的书中列出基本的科学知识,而是总是追求阐述知识背后的推理和演绎过程。例如,关于“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知识,王黎明并没有简单地告诉读者,基因是遗传物质,携带着人类的遗传信息。他从人类对“种瓜得瓜”现象的无知认识出发,描述了人类如何认识到生物体中存在某种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并对这种信息存在的位置进行了各种猜测,然后通过什么样的实验逐一验证或反驳了他的猜测,最后,通过无数人的努力,信息最终被定位在细胞核中的神秘物质中。

今天,我们已经100%证实了基因信息存在于DNA中。但是想象一下,即使有一天人们真的通过实验推翻了基因信息的假设,导致书中的结论不再正确,探索基因信息的整个过程和书中展示的逻辑仍然是有价值的。与简单罗列科学知识相比,这种科学方法论的普及,通过实例生动地向读者展示科学工作者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论,无疑是科普作品应该追求的方向。

系统的

科学知识不是孤立的。每一项新的科学知识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库恩指出,“科学语言中至少有许多指称术语不能一次孤立地学习一个术语,一次学习一个定义,而必须在完整的集合中学习才能理解”。他以物理学中的“时间”一词为例,认为在19世纪之前,这个词代表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在20世纪之后,它变成了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虽然文本没有变化,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甚至不可调和。从科普的角度来看,库恩的观点实际上强调了系统性的重要性。即使相同的词没有在系统的知识框架中解释,也有可能在读者中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上帝的手术刀非常重视系统性。这首先反映在书的组织上。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基因的秘密。它讲述了人类如何从遗传现象中识别基因的存在,然后发现基因隐藏在DNA中。第二部分是对基因进行操作。旁白:人们发现许多疾病都与基因缺陷有关,所以他们自然想对基因进行手术。然而,人类使用的第一把手术刀来自于可怕的病毒。第三部分,金手指。讲述了病毒修饰基因的许多限制和风险,这促使人们寻找一种更容易使用和更安全的手术刀,即后来被称为“金手指”的锌蛋白。第四部分是编程时代。关于无休止的基因编辑技术。第五部分,未来,未来。本文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和道德风险。

为了澄清“基因编辑”的问题,作者从人类对遗传现象的历史起源的理解出发,解释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沃森等人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人类对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中心原理的理解。还有对基因编辑的需求,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从自然中找到对策,各种基因编辑技术的诞生和淘汰...也就是说,这本书不仅解释了基因编辑技术本身,而且从它的起源、发展、现状和未来做了全面的阐述。

除了反映在书的整体结构中的系统性之外,更具体的层次也反映了系统性。例如,在解释取代病毒的“金手指”技术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解释“金手指”,而是先解释了病毒编辑技术的局限性,然后跳出来介绍了美国生物化学家里德的核糖核酸合成实验,揭示了这个实验与“金手指”的发现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了“金手指”的严格定义。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大量系统的介绍,读者不仅对“金手指”这一概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而且对其应用和局限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科学概念的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是上帝的手术刀受到读者广泛称赞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短小而简单的新媒体来说也是不可能的。

文学性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科学和系统本身不足以成为优秀的科普作品。这两个属性只能保证科普作品的科学准确性,却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新媒体之所以成为当今时代科普的重要手段,是因为它们具有轻松娱乐的特点,能够轻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虽然上面说上帝的手术刀不会牺牲科学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根本不考虑读者的兴趣和特点。相反,为了用简单的方式解释晦涩深奥的科学原理,作者在文学性上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我们不妨看看前面提到的病毒编辑技术。为了清楚地解释这种传统基因疗法的局限性,作者写道:“传统基因疗法就像在濒危建筑上加固肋骨和安装防震梁,只要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基因编辑就像修复紫禁城的三个大厅。它需要严格地“像旧的一样修理”。它还需要取出并修理,甚至更换建筑中的腐烂部分,然后完整地安装回去。目标是准确地恢复整栋建筑的原有功能。”

很明显,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流行的隐喻,两种基因疗法之间的差异在几个简短的词中得到充分说明。

书中不乏诗意的表达:“从现在开始,花如蝴蝶翅膀般美丽的豌豆、肺炎链球菌、需要最强大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真实面孔的噬菌体、每20分钟能繁殖两次的大肠杆菌,以及它们的图像都被留在了几代学生的生物教科书上。经过科学家数百年的研究,地球生物遗传之谜已经从一个模糊的常规观察和神秘的哲学理论变成了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和一个微妙的生物繁殖过程。这种物质的化学成分可以被描述为平淡无奇——氢、氧、碳、氮和磷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化学元素,但在地球上流动了数亿年的生命河流中,脱氧核糖核酸是一条稳定的水流。它就像一棵被许多家庭世代珍藏的家谱树,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祖先的特征和记忆,实现子孙与生俱来的骄傲和荣耀。”

通过简单与诗意的有机结合,《上帝的手术刀》成功地避免了传统科普形式重知识、轻趣味的倾向,使科学与文学性成为一体。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一次文学享受之旅。

结束语

在零碎阅读的时代,人们的主要知识来源正从传统阅读和读报转向小的手机屏幕。新媒体层出不穷,紧跟时代脉搏,抓住每一个机会占据人们的眼睛。许多科普工作者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将生动有趣的新媒体形式运用到科普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然而,新媒体为了适应零散阅读的需要,也有一些与经典科普模式相比难以摆脱的限制。正如王黎明在采访中指出的那样,“新媒体所传达的信息,包括一些科普报道,都是支离破碎的,受时间和形式的限制,而且常常讲述一个观点或一个热点事件。如果你真的想达到科普的效果,你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写书无疑是更好的形式。”

“上帝的手术刀”是王黎明实践这一概念的杰出成就。它从科学性、系统性和文学性三个方面展示了科普书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表明经典科普模式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碎片化时代的追随者”一词显然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还应该强调的是,零散阅读与传统阅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科普工作中,两者应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上帝的手术刀》当然是实践经典科普模式的杰出成就,但如前所述,王黎明在智虎、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上的科普工作也有杰出成就。显然,形式永远不应该成为科普工作的桎梏。相反,只有根据科普的目标和目标人群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科普形式,科普工作才能更有效。

碎片化时代的坚守者 ——评王立铭《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图2《什么是生活》,王黎明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8月

这本书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出发,通过生物学历史上有趣而丰富的故事详细追溯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展示了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思维和伟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