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紫禁城”:井字形大路 是海绵城市
王聪淼在洛阳偃师二里头考古队展示修复的文物(摄于8月2日)。在研究了3000多年前的一个陶罐后,54岁的王从淼把一把卡尺夹在罐壁上,仔细测量了它的厚度。当铅笔、三角尺和刻度尺在她手中来回切换时,一个四分之一的有花边的小圆肚瓶慢慢出现在纸上。“不可能有一毫米的误差,而且这个误差不是坦克的真实面目。”好的考古图纸“像实物一样看图片”,但允许有微小的误差。与同龄人相比,这位女考古学家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因为她想记录和展示“最早的中国”。王聪淼所在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经考古和历史文献学证实。它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探索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它被称为“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被发现以来,不断更新人们的认识。今年6月,“十三五”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开馆,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新华社(李佳楠)
新华社郑州8月12日报道:走进最早的紫禁城,发现“最早的中国”
新华社记者桂娟、石
你知道“最早的中国”在哪里吗?-河南偃师二里头。
漯河南岸的一个普通村庄,看似与中原的数千个村庄一样平淡无奇,却隐藏着中华民族的主要秘密:从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有中国最早的“紫禁城”,这里上演着盛夏和壮观的夏商历史剧。
它还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铜铸造车间,最早的绿松石制品车间,以及最早的两轮车车辙。
二里头遗址丰富的内涵继续让世界惊叹。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许多中国乃至东亚的“精华”在此涌现。
在二里头,感受中国最早的繁荣
中国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最早的中国在哪里?
1959年,著名的历史学家许·率领一支71岁的队伍来到河南考察。很可能是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从那以后,二里头遗址挖掘出的第一把铁锹被挖掘出来了。
从河南省偃师市往南,沿着漯河向西不远,就是二里头村。在村子的南面,一座有点旧的建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小组的总部。从院子的顶部向四周看,二里头、圪峒头和建筑的四个角形成一个三角形,围绕着一个高地。这是二里头遗址。
盛夏时节,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现场被临时回填,地上的玉米已经开始拔节,长到一人多高。从来没有人想到,这本35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不成文的书让三代人得以考察古人,并经历了58年的不断挖掘和解码。
大多数重大考古发现都是偶然的,如秦始皇陵和郑州商城,但二里头偃师是个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课题组组长徐宏说。1959年许在豫西“夏市”考察时,在偃师二里头村的麦田里,随处可见陶片,地点相当广泛。他推测可能有古代杜毅的遗址。
那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当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团队进入了二里头。
在过去的58年里,三代中国考古学家不断发掘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就像一个巨大而深不可测的宝库。它已经被挖掘了几十次,被发现了很多次。
"二里头是一个不断改写中国的地方!"徐宏喜欢一个又一个触动人心的发现。
二里头宫区以东的道路在20世纪70年代钻了100多米。麦田的供水被切断,持续了几十年。1999年,徐洪接过二里头考古队的大旗和前人的记录。他“发现”了这条线索,并继续追寻。
听到一个同胞抱怨他地里的小麦长得不好,徐红非常激动。“这很可能是由于埋在地下的大型地基上的夯土造成的不良渗水造成的!”一钻进去,竟然发现了宫道以北的区域。
“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被发现了!后来,考古队追查出“京”字形道路,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这条路最宽的部分长达20米,相当于现代道路的四条车道。
这样,一系列新的发现就像糖葫芦。这座3500多年前的大都市的布局在原本零散的遗迹分布图上画出了形状良好的大道和宫城城市圈后变得清晰起来。
这是一个复杂、复杂和繁荣的大都城——位于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中心区是南朝时期的一个宫殿建筑群,有对称的北中轴线。它被宫殿的城墙包围着。虽然该地区在明清时期仅是紫禁城的七分之一,但在3000多年后,它却是中国古代宫殿的鼻祖。
它被一条形状良好的道路环绕着,宫殿庭院里有几段陶瓷水管埋在地下,形成一个连通的下水道系统。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海绵城市”。
北面是一个祭祀区,南面是一个戒备森严的*手工业作坊区,四周都是城墙。这是王国的“高科技工业基地”,包括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和绿松石器皿作坊。
“二里头遗址是一个规划良好、大而有序的城市,布局井然有序。机构层面的许多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仪制度已经形成,对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的规模意义徐洪说:“这是‘最早的中国’。”
手铲解读天书驱散“夏天”迷题的迷雾
自1959年秋天第一次铲雪以来,二里头遗址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风暴眼。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夏、商、周”是一个固定的搭配,是一个记忆深刻的知识点。但是作为中国进入文明门槛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它真的存在吗?
“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和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学者们深受鼓舞,希望能找到夏氏和夏朝的文物。”徐洪说道。
在追求“夏文化”的过程中,二里头遗址曾被许多学者视为夏文化的代表和夏王朝的都城。
然而,几十年来,关于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的讨论仍在继续。参与者的数量、发表论文的数量、时间的长短和热烈的讨论构成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个罕见的景象。
许徐升先生是第一个将二里头命名为“上都”的人。有趣的是,许徐升在寻找“徐霞”时发现了二里头。然而,他从古典文学中推断出“很有可能是汤的都城”。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二里头商都说”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
然而,一朵花并不是春天。关于考古学中的数百个学派,有不同的看法。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大学教授邹恒首次提出将二里头作为“避暑山庄”。自那以后,这两种主要观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中国夏朝的存在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由于缺乏清晰可靠的文献,很难依靠文献来研究这个时代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为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的物证。没有二里头,就没有中国夏、商、周三代的年代框架。”夏、商、周年代测定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说:“学术界的认识是一致的,二里头是夏中后期的都城,这已成为倾向性的结论。”
2000年前后,“夏豆豆”逐渐取代了“杜尚说”,成为学术界新的“共识”和主流观点。
"二里头遗址是探索中国最早的朝代文明——夏商文明及其边界的重要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兴灿说:“在这里,我们初步探索了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都城,勾勒出了二里头都城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繁荣时期的大致面貌。”
由于没有甲骨文这样的文字材料来证实当时的历史情况,二里头王朝的归属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谜徐洪说道。
“二里头遗址现有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仅发掘了略多于1%的部分。”徐洪说,这本书没有文字,刚刚被打开。
*长久以来一直是成功的,只是等待着,并且仍然要从这条小道上被人见证。
当在耕地里发现锅碗瓢盆时,村民们会立刻把它们送到考古队。自从该遗址被发现以来,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抢劫事件。一把土就知道是“上”还是“汉”...
住在二里头遗址的村民们以极大的热情守护着这片土地。
在二里头,当地村民称之为“二溜”。第二次停留,第二次停留,这里还剩下什么?
多年来,二里头和其他村庄为保护遗址付出了代价。由于相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限制,这些村庄不能建工厂,不能划宅基地,甚至不能深耕。看到周围的村庄一个个变得富有,村民们对二里头遗址的感受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现在,“大事件”——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建设——终于在这里等着了,这让村民们非常兴奋。
“说起二里头,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二里头是一个著名的和重要的网站在该国。不熟悉是因为很难看到真实的人。”二里头工作组副组长赵海涛表示,考虑到保护问题,二里头遗址挖掘后已经完全回填,从外面看,只是一个普通的场地。
“目前,二里头遗址的保护设施相对落后。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存放在仓库里,整理、保护和研究文物的地方也很简单。现状与二里头遗址的历史价值不符,因此有必要建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赵海涛说。
作为“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展品主要来自二里头遗址58年来出土的文物、二里头文化区重要遗址出土的文物等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俞杰表示,该博物馆计划于2019年竣工,并将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展示和利用示范区。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育才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奠基仪式上说,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复活”埋藏在伊洛平原的文物,解释中国早期的形成过程,使公众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53岁的宋·高祥是四角楼村的一名村民。他在业余时间帮助考古队。现在他已经好了,他将去遗址博物馆项目现场看看进展。“我从小就知道这是一个大网站。我过去喜欢来这里,现在我想来。”二里头考古发掘近60年后,这片土地上的风和草将成为附近村民的新话题。
宋立科·高祥,这里的村民对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充满了期待,期待着3500多年前的繁荣重现在洛河边的这个小村庄。
上一篇:上海张江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下一篇:染发致癌?黑色染发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