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新华社天津7月20日电:在双重创新的背景下,“怡园教授”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学研究所开辟了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
“这是我们的‘一亿元教授’张学理。”18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的介绍下,国务院第一检查组“双创”课题组在该所会见了80后研究员。
“这些都要归功于国家政策对科研人员创新和创业的支持,也要归功于研究所对创新评估和评估的鼓励。”张学理在与视察队谈论自己的“亿元身家”时表示了感谢。
事实上,《关于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的若干意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双创新”政策的实施,是国务院第四次大检查的重点。国务院第一个检查组进驻天津后,“亿元教授”的故事引起了检查组的兴趣。
通过努力研究,张学理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全生物法生产L-丙氨酸的产业化。与传统工艺相比,生产成本和能耗降低40%以上,废水量减少90%。截至2017年上半年,该技术为华恒生物增加了5亿元产值,收入4000万美元,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超过70%,推动了全新的丙氨酸化工产业链的形成。随着华恒生物登陆新的第三板,张学理也成功地变成了“亿元教授”。
正如张学理所说,成功的背后是国家对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以及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在实施国家政策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思路和措施。这不仅让研究人员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还让他们的口袋公开膨胀。
2013年4月,天津工业与生物研究所在研究所正式成立后不久,制定了《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并率先将成果转化总收入的49%奖励给中国科学院下属机构的成果完成者。
随后,在《关于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和国家科学技术总局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发布后,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整合了资源,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增加科研成果转化收入,通过现金收入和股权选择进一步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
目前,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的专利运营率已达到32%,每项专利的平均许可费超过800万元。学院不仅培养了“一亿元教授”,还培养了几名“一千万元教授”。
“还必须有创新来支持”双重创新。国务院第一监察局双创组组长、教育部财政司副司长赵建军认为,评估一名科研人员的关键是他对国家、地方和科技发展的贡献有多大,以及他在科学和工业领域的影响力有多大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创新科研人员评价机制,将社会贡献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主要指标。只有这样,张灿·李雪的《逸园教授》才能实现。"
“怡园教授”成功的背后,是*政策与地方实践的创新结合,政策转化为具体措施,有效促进了科研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三个目标一蹴而就”: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通过机制改革,科研成果可以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帮助科研人员成功地将他们的“智力财富”转化为真正的财富。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发现,在**相关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在各地区创新实践的支持下,随着“双创”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类似的例子正在出现,并将越来越多赵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