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总有一天,大师从这里走向世界

科普小知识2022-05-29 03:47:42
...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雨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被滴滴答答的露珠遮蔽。如此小的红砖建筑与周围的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它是清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诞生地,清华大学高级研究所就坐落在这里。

从1934年到1937年,当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叶主持这项工作时,丹麦、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许多顶尖物理学家都来此访问并发表了演讲。

“每次我们去科学博物馆,我们都会习惯性地走几步,从心底里充满希望。总有一天,会有大师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从这里走向世界。”清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熊家炯也表达了许多人的想法。

7月14日,清华大学物理系迎来了基础科学课(以下简称“基础科学课”)20岁生日和学校物理课(以下简称“学校课”)10岁生日。一场关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大讨论在离科学博物馆不远的礼堂举行。

在研讨会中学习渗透学习

“1997年,物理专业学生的分数低于全校平均分数。大多数学生不是第一个自愿入学的。学生的情况需要改变。”当时,清华大学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熊家炯渴望看到他的眼睛。

年末,他与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主任尚仁成、数学系常务副主任白凤山、高等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徐湛共同向清华大学提交了题为《因材施教招生建议要点》的报告,旨在探索培养拔尖人才的新模式。

学校很快批准了这份报告。经过讨论,最终命名为“基础科学课”,致力于培养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为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其他学科培养新人才。决定从1998年开始招生。

同时,打下良好的物理和数学基础是基础课程的“标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数学与科学首席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席教授朱邦芬表示,该课程包括9门物理主干课程和9门数学主干课程,数学与科学课程的学分超过该课程总学分的1/2。

Kiko班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为三年级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从第五、第六和第七学期开始,将提供三个学期的必修课“研讨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在校内和校外选择相应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研究问题。

“我是第一个把数码相机放在分光镜前的学生。我还写了一个小程序来分析数码照片的结果。朱鹤年老师一直鼓励我做这个实验。”如今,2007年基础科学班的毕业生明凯已经是国际图像识别和模式识别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回顾那一年的实验,他觉得“重要的不是我做什么,而是我如何学会做事”。

根据朱邦芬的说法,研讨会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渗透学习,“当他们遇到他们不理解的东西时,他们会查阅文件,阅读材料,询问他人,理解然后继续前进。”

在他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可能通过课堂或研究中的系统阅读获得必要的知识,而且一个人一生都在以这种方式学习。学生也可以体验发现未知的乐趣。如果你幸运的话,你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分组”讨论让头脑保持新鲜。

“中国在培养一流科学家方面并不十分成功。首先,有这样的现象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第二,有什么可以纠正的吗?第三,这重要吗?它值得研究吗?”在仪式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清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后问了三个问题。

清华大学物理系副主任阮东说,2004年秋季学期,82岁的杨振宁给四个班的新生做了一个为期一学期的“普通物理”讲座。他每周有两节课和一个问答环节。他亲自分发了期中和期末试卷,并参观了考场,这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9年,当“钱学森问题”在社会上引起激烈争论时,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陈来清华考察如何更好地培养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并专程访问。后来,清华设立了一个学校班级来培养世界级的物理学家。

朱邦芬说,学校班级和基层班级的关系是继承的。首先,它继承了基础课加强数学基础和研讨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物理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物理人才。第二个特点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为大量有潜力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科学中心的博士后李连见证了这一转变。2009年,他被选入学校班级,成为学校班级的第一名学生。

在他看来,菊子班的成功离不开研讨班,学校班级还成立了叶学术沙龙,让学生自发地选择容易理解、理论深刻的文章互相讨论。“讨论非常有效,学生们非常团结。在我们的课程中,仍坚持学习物理的学生人数是前几堂课和后几堂课中最多的。我在沙龙里得到的最重要的感觉是,除了专业研究之外,还要学习各种有趣的知识,这样我的头脑才能一直保持新鲜。”

“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应该与一个人控制知识的能力相匹配。”朱先生经常用黄昆先生的话激励我们,这些话今天仍然有用。在学习期间,我保持着“四到两到一千斤”的心态,而不是一味追求知识的多少。后来,我也证明了对科学研究有帮助。”连琦说。

教师应该“繁殖”而不是“繁殖”

祁,2003年从惠子班毕业,斯坦福大学副教授,现在是世界上崭露头角的凝聚态物理学家。他还记得本科期间的一个主题小组日。他的课变成了戏剧,而不是像其他课一样读演讲稿。

大约20年后,四名学生上台表演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分别扮演物理学家、火星上的宇航员、企业家和市长。不到20年前,想成为物理学家和企业家的学生已经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想去火星的学生已经去了很远的地方,扮演市长的学生仍在努力工作。

"老师没有给我们严格的规定。"根据他的回忆,班委经常要和老师讨论想要的课程,明年课程的最终决定将在上课前做出。“凯班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许多选择和不确定性。我们被内心的*所指引。我们总是非常活跃,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前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顾说,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关键在于利益驱动。考试选拔人才的模式扼杀了青少年的兴趣,重新激发他们的兴趣至关重要。

朱邦芬认为,急功近利的氛围不利于基础科学一流人才的培养。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当地环境,以便他们能够容易地出现。对于优等生,教师应该“养群”而不是“养群”,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正如叶提出的“只教学生基础知识,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量轻重量”的理念一样,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启昆也提出:“基础越基础,应用越广泛”。清华大学非常重视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和“价值建设、能力建设和知识传播”。它还需要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其实,何、、齐等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据统计,一个9字基础班的55名毕业生中,有17人在一流的学校和研究机构担任教学职务。

本科时,他在经济和管理方面击败了北京大学光华学院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成为2003年摩根士丹利在亚洲唯一聘用的赵福。凭借中篇小说《折叠北京》,郝获得了科幻小说的最高奖项——雨果奖。在杨振宁的指导下,清华大学数学系第一位“80后”的直接博士生惠在人才库的作用下仍在不断增长。

中国科学新闻(2018-07-24,第6版)

阅读更多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20年培养一流科学家的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