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苏州大学附一院骨科团队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2:22:38
...

(杨舒婷鼎山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李超)1月8日,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惠林教授课题组成员完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系统的建立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苏大夫第一医院骨科团队自2004年以来第二次获得*奖项。

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椎骨折被称为老年人的“隐形杀手”。许多病人因脊椎骨折后疼痛而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非手术病人的死亡率在4年内高达49.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新增患者181万人,预计到2020年患病人数将达到5000万人。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杨惠林教授领导的骨科团队挑战了这个世界医学问题。经过17年的发展,几十位骨科专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诊疗策略,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00年,在董天华、唐天思教授建立的坚实学科基础上,杨慧琳带领骨科团队瞄准国际前沿,率先在中国引进椎体后凸成形术微创技术。只需要对骨折的椎体进行精确的“注射”,用球囊支撑骨折的椎体,然后注射特殊的“骨水泥”以牢固地粘住骨折块并恢复其支持重力的能力,这样不仅疼痛可以迅速减轻,伤口只有签名填充的大小,而且普通患者可以在手术后第二天站立和行走。

脊柱被韧带、血管和神经所包围,如果手术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大问题。尽管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损伤小,但可能导致脊髓损伤、肺栓塞等。由于不准确的穿刺或注射骨水泥的泄漏,这将严重导致瘫痪甚至患者死亡。

在杨惠林的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团队中的几十名骨科医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对疼痛负责的椎体”和“骨不连”的概念和标准。他们还建立了调制灌注阻断和骨水泥-骨锚定技术,以及椎体精确穿刺、定量复位和“骨水泥”梯度灌注等安全操作系统,防止了穿刺和灌注过程中脊髓损伤或肺栓塞的发生,从而补充了椎体成形术中长期存在的“短板”。

研究结果改变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理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形成了新的综合诊疗策略。成千上万例病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临床疗效良好。即使是过去因脊椎骨折超过4个节段而无助而放弃治疗的患者也从中受益,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杨惠林教授领导编写了中国第一份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标准化诊断和治疗的白皮书。研究结果已被美国、英国、比利时、瑞典和其他国家的临床指南或标准所采用。

“苏州理论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北美脊柱外科协会前执行主席、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袁汉森教授如是说。

“这一成就是整个骨科团队几代人艰苦努力的结果。这个奖项既是荣誉也是肯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普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综合诊断和治疗理念,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让公众从中受益。”杨慧琳坦率地说道。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1月11日,06)

相关主题:2017年全国科学技术奖会议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