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交叉研究如何让中国大学“弯道超车”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5:55:37
...

毛笔勾勒出人脑的轮廓,象征着对人脑智能的进一步探索。两个英文字母F和L拼成了一个汉字“范”,意为“从平凡中发现伟大”。12月15日,以这两个标志为标志,清华大学宣布成立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未来实验室,这是两个独立的跨学科和跨学科的科研机构。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面对重大科技前沿,如何组织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如何为未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这次他将亲自“负责”两个实验室的管理委员会,“因为大家都认为跨学科研究是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重大科技突破正在不同学科交叉的领域发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这个时代的呼唤下,跨学科研究有多重要?中国大学开展交叉研究面临哪些制度和机制障碍?如何突破这些障碍,让交叉学习真正帮助这些高校“在弯道上超车”?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交叉研究、生长点和源泉

跨学科研究有多重要?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0年间,300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有近一半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

“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是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突破以获得原创成果的重要途径。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跨学科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共平台来支撑。”清华大学负责科学研究的副校长薛其昆告诉记者,基于此,清华大学建立了大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未来实验室,希望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前沿性、领先性和颠覆性研究。

据了解,脑与智能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系统与计算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包括开发下一代新的关键技术,如脑活动测量和调节、探索脑科学中复杂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及解决脑疾病和脑健康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未来的实验室将首先致力于未来的应用领域,如颠覆性学习、未来人类住区、未来医疗保健、计算摄影、工业智能制造、情感计算和新一代交互系统,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

这不是清华大学第一次努力进行交叉研究。两年前,清华大学成立了跨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以促进兼职教师和跨学科学生的培训。三个月前,学校的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络连接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跨学科交叉机构相继亮相。

在此之前,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也表示,北京大学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培养前沿交叉学科,使其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生长点和创新源。

“交叉研究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一位科学家告诉我,他喜欢与其他学科的人交流和碰撞。不要‘碰’,没有机会;通过碰撞,思考的火花经常会冒出来。”科技日报前社长张静安说。

传统的教师制度制约着交叉研究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中国的大学在积极分布跨学科,而且是全世界。关注跨学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进行了改革实验,希望打破传统的学院和系的结构,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合作研究社区。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说:“这些实验对我们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帮助我们摆脱了原始*的束缚。”

他口中的传统教师制度所造成的学科壁垒,也是邱勇眼中束缚中国大学交叉研究步伐的桎梏之一。“跨学科是个难题,尤其是在中国。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按学科组织教学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培养青年人才。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强化了教师的学科认同感,制约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导致学生的学术视野往往局限于他们所学的专业领域。”邱勇说道。

大学交叉研究发展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资金投入。

一个新颖的跨学科研究不仅需要足够的资金,还需要更多地关注资金的及时性。在采访中,许多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跨学科项目比传统的课题研究风险更大,而且往往不包括在*资金的明确项目中,因此很难获得*资金。"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转向资金更充足的项目."一位研究员说。

挖掘一个没有学科障碍的“实验场”

如何突破这些障碍,让交叉学习真正帮助中国大学“在弯道上超车”?

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答案是,应该有制度、环境改善和制度保护。

“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界面。去年,清华大学宣布了科研*和机制的改革方案,希望从*和机制上促进和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问题。在这项改革计划中,首先要解决的制度问题是如何促进跨学科的交叉。”邱勇表示,这也是清华近年来努力的方向——挖掘一个没有学科障碍、*成长的“实验场”。

在清华的改革计划中,建立一种认可交叉研究的制度文化已成为重中之重。“学校成立了跨学科研究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跨学科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其中两项制度已经出台,一项是鼓励教师跨部门兼职,另一项是授予跨学科学位。”邱勇说道。

资金问题也已经解决了。据报道,清华大学成立了跨学科和跨学科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并设立了专门的跨学科研究项目,以加强对跨学科研究的关键支持。

“跨学科研究应以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为基础。没有交流,就没有交叉合作。”邱勇表示,清华也通过开放的交流时间和跨主题论坛,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我们希望这些措施能够作为一个起点,打破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跨学科困境,最终实现人才聚集和学术领导。”

(本报北京12月15日电本报记者邓辉)

[链接]

如何“融化”跨实验室

大脑和智能实验室:要真正理解人工智能,需要向大脑学习。

"脑科学是当今科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前沿科学."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工程教授王小勤告诉记者,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器和系统,远远超过了现在所有的人工系统。“我们希望通过双向研究加深人们对大脑和人工智能的理解。”

该实验室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第一,开发新的大脑活动测量和调节技术;二是应用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模型探索脑科学中的复杂问题,攻克前沿科学问题,解决脑部疾病和大脑健康的核心技术问题。第三是研究类大脑技术,促进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并聚集和培训在神经科学或人工智能方面受过双重训练的科学家。

未来实验室:孕育“黑色技术”的魔法工作室

与研究方向明确的大脑和智能实验室相比,未来的实验室更像是孕育“黑色技术”的“魔法作坊”。

“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建设人类社会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和谐统一是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创新的动力源泉。”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美术学院教授徐迎清表示:“未来实验室将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开展多层次、大跨度的科学、技术、人文和艺术交叉,促进人类认知、互动和逻辑的变革,探索人类未来,不断创新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培育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

(由我们的记者邓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