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推出世界领先盐碱地改良技术
陈昌教授(中)和科研团队在盐碱地改良现场。信息照片
中新网4月1日电(记者杜、董成)不久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沃伦·迪克(Warren A. Dick)在一大片贫瘠的盐碱地上看到水稻、玉米、葡萄和枸杞时,不禁赞叹道:“这片试验场太棒了,中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旁边的美国专家、清华大学的陈昌教授伸出一根手指说:“事实上,我们已经有能力把大面积的盐碱地变成良田。”这个手指代表1亿亩。
一百多年来,美国、苏联、日本等国的专家先后提出了用纯石膏或天然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理论。由于天然石膏的物理性质不利于土壤改良,而且成本很高,“石膏改良理论”长期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人在实践中成功,因此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数据显示,世界上约有9.5亿公顷盐碱地,仅中国就占十分之一。如果有一种技术可以大规模改良盐碱地,那对我国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自1995年以来,清华大学指派许昌院士和陈昌教授率先在国际上尝试利用工厂排放的脱硫石膏改良我国许多地区的碱化土壤。
2003年9月21日,这份报纸的第一版在新闻中报道了这项技术,说发电厂的脱硫灰改善了土壤,“裸地”种植玉米和草。截至2013年底,该技术已覆盖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天津等北方碱化土地省份,改造规模超过15万亩。该技术先后获得了中国和美国国家发明专利,被清华大学命名为“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重大项目”,并得到学校华清农业公司的独家授权推广。
在实践中,发明人多次将改良的作物样品和土壤样品送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土壤检测中心进行最严格的测试。结果表明,不仅有害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而且营养指标也高于同类作物。专家解释说,盐碱地已经有几千年没有被耕种或污染了。一旦它被赋予生命,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自然非常有利。因此,这种土地生产真正高质量的有机作物。另外,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改良碱化土地及其植被的碳汇高达每年2-4吨/亩,对环境保护大有裨益。
陈昌河告诉记者,他的团队平均每亩花3000元改良盐碱地,费用可分摊30年,一次改造受益终生。在改造后的盐碱地上,第一年作物产量可达到当地最高标准的60%左右,第二年可达到当地最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