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趋势
如果我们要评估201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恐怕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热门词,那就是“整合”。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在四个方面日益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文化遗产保护日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遗产保护跳出了“单打独斗”的旧模式,走上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征程。举世闻名的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文化遗产,城市更美好”的最好注脚。在世博会的各个场馆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博物馆的数百件珍贵文物,而且世博会场馆本身的建设也很好地整合了上海的许多工业遗产资源,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保护项目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地方*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热情,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真正感受到遗产保护带来的尊严和自信,从而为遗产保护积累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继祥所说:一个渴望更好生活的城市一定会让它的文化遗产有尊严,一个有尊严的文化遗产的城市一定会让它的城市更好。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一体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摆脱了“孤立保护”的旧观念,提出了“更加注重整体保护”的新要求。近年来,社会力量推动的“收藏热”和*力量引导的“非遗产热”交织在一起,成为文化领域引人注目的热点现象。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孤立地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人为地将它们分离开来,很容易造成历史文化信息的流失,给遗产保护留下遗憾。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都开始更加强调整体保护的原则。例如,经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文物报》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广活动,在评选过程中特别强调对与这些物质元素密切相关的物质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以更完整地传承历史文化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然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12月1日正式实施后,“在保护老宅老街的同时,也要把与古城相互依存的风俗人情、传说和老百姓的共同生活抛在脑后”的呼声越来越引起专家和老百姓的同情。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手段日益融合。目前,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年以来,全国许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了盗掘古墓和石刻的案件。野外文物安全形势严峻。在野外文物众多、保护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单靠人防很难有效解决问题。为此,国家文物行政部门提出在重视人防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防范工程。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多地与高新技术相结合。遥感技术、全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物保护。考古机器人等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和文化保护工作所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遗产保护的发展。
专业人才和遗产保护志愿者开始融合。重视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是2010年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亮点。为促进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已发出专项通知,做出安排和安排。这是志愿者队伍建设首次正式列入国家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由此,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的“两股洪流”终于汇合,形成了共同推动遗产保护发展的强大合力,这将成为遗产保护取得更大成就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