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举行
11月16日,第11届“中国智能汽车未来挑战赛”在常熟拉开帷幕。许多熟悉这场比赛的人在给微信好友发送信息时使用了“如你所愿”这个词。
十一年前,2009年6月,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项目“视听信息的认知计算”的一部分,首届中国“智能汽车未来挑战”竞赛在Xi举行。11年来,这项竞赛已成为中国智能汽车研发的重要品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骨干。
中国工程院院士、Xi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高兴地看到,本次竞赛已成为中国智能汽车研发的“黄埔军校”。
从快走到不追赶
比赛将于11月16日上午9点开始。来自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30支队伍报名参加了比赛。最有趣的是,一些车队报名参加了没有卫星导航信号的比赛。“全球定位系统信号可以帮助智能车辆精确定位。没有它的帮助,无人驾驶车辆只能使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根据周围环境进行定位。”郑南宁解释说:“这大大增加了比赛的难度。”
上午11点,由Xi交通大学开发的第一个无全球定位系统的“播放器”和“先锋”出发了。《中国科学报》记者乘坐的观察车被密切跟踪。第一个“测试题”是“建筑车道”。它在离黄色标志“前方施工”不到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观众都很担心。“人眼可以从很远的地方看到这个标志,但是汽车只有到了前面才能被认出来。”坐在观察车里的中国自动化协会副主席王成红解释道。
“先锋”停了一会儿,小心地避开施工车道标志,绕道继续向前行驶。一路上,Xi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校长辛敬民(音译)手里拿着手机跑着,却被“先锋”甩在了几个街区之外。这一幕让许多参加或观看比赛的“老司机”感慨万千。据说"第一个跑者一走就能追上无人驾驶汽车,第二个跑者会小跑,第三个跑者不会追上。"
当然,无人驾驶汽车的进步不仅体现在速度上,还体现在自动化程度上。“先锋”完成了复杂的交通场景,如模拟恶劣天气、路边停车、乡村道路、遇到环卫车辆、避开行人等。并且已经回到地下停车场,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停在原地。最终,“先锋”在总分上排名第一,获得了冠军。
Xi交通大学的“先锋”在竞赛中(由研究团队提供)
郑南宁说:“这次竞赛充分展示了中国无人机研发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中国无人机研发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人工智能的最佳平台
"无人驾驶飞行器是研究人工智能的最佳平台."郑南宁告诉《中国科学》。
这是因为,一方面,无人驾驶车辆的问题推动了人工智能的研究。例如,如何利用计算机视觉准确获取环境中的目标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工具,如深度学习和机器推理方法,这些工具可以应用于无人驾驶这一真实的物理系统。
使用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开发人工智能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国际热潮。郑南宁告诉记者,与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论坛和测试竞赛在近年来举行的*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相继出现。世界各地的研发团队正在积极使用丰富的大规模交通场景数据库和测试环境来验证他们的算法。
因此,无人机和人工智能只是应用和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的典型例子。
"没有重大的研究项目,就不会有智能汽车挑战赛."
基于上述考虑,郑南宁于11年前在其主要研究项目“视听觉知信息的认知计算”中设立了由指导专家组组长领导的竞赛。目的是通过真实物理环境的竞赛,交流和验证我国视听觉认知信息处理和无人智能车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研究与物理可实现系统的有机结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研究项目为中国无人机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几乎是无人机研发领域专业人士的共识。
事实上,早在1999年,建立重大研究项目“视听信息的认知计算”的初步思考和顶层设计工作就已经开始。经过九年的艰苦研究和讨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于在2008年正式启动。
“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发展的里程碑之一,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国家队的正式成立。”郑南宁介绍。
过去1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关注认知过程的“表达”和“计算”这两个基本科学问题,重点研究“感知特征的提取、表达和整合”、“感知数据的机器学习和理解”以及“多模态信息协同计算”这三个核心科学问题。无人驾驶汽车比赛的真实场景证实了科学研究的结果。
2018年,重大研究项目成功完成,其“孵化”无人驾驶汽车竞赛继续进行。如何通过竞争进一步促进研究?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