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在线发论文尴尬现状:真正顶尖的论文不多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09:36:25
...

发表一篇科学研究论文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或者只需要几天。

最近,一个已经运行了10年的平台引起了关注,因为“长”和“短”之间的对比被认为是“新的”。您只需注册成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会员,使用模板在线提交文章,并在编辑和初审后在网站上发布。整个过程最快3到5天,最慢的只有7个工作日。

当时,有很多批评。在许多研究者深受出版评估和出版周期长、出版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狭窄等问题困扰的背景下。,媒体纷纷报道“先刊后审”主题,推动我国科技论文创新,“网上论文发表已被全国40所高校认可”和“使科研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对国内率先推出“先刊后审”快速论文发表机制的网上论文发表平台寄予厚望,“倡导传统出版方式变革”。

然而,现实的尴尬是无法避免的。记者发现事实远非乐观。虽然已经过了最初的稿源困难时期,但在一些高水平大学,外文期刊仍然是学者们提交论文的首选。许多人宁愿“花”一年半的时间等待审稿,甚至冒着被拒绝的风险,也不愿在国内的网络平台上发表论文。然而,在国外,“先发行后审核”的网上出版方式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关键是什么?记者因此展开了调查。

在“科技论文在线”上,没有很多真正的*论文。"

“什么级别?它的影响力有多大?评估一份工作的头衔是行不通的。”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在国内网络平台上开始论文时,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焦抛出了一系列问题。“虽然我现在不需要评估专业职称,但我仍然需要申请项目和参与教授评定。评估的主要内容是看有多少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如果这个网站被高度认可,我当然愿意发送它。”

发送文件的确切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许多学者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评职称。然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民一直认为“非常错误”:“20多年前我在国外学习时,我在写作和分发论文方面没有今天这样功利。一些纸质期刊还将设立专门的讨论区,发表对前一时期论文的学术辩论。但是现在,这篇论文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成了评估职称和获得加分的筹码。我们想做的是改变那些被异化为评价标准的科研论文,缩小学者之间的距离,削弱出版的作用。”

“回归学术交流的本来面目”不仅是中国科技论文十年前在网上破土动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困扰中国科技论文十年的一个制约因素。原因就像焦说的,虽然发帖的方式简单方便,但是很多优秀的论文仍然是“面向SCI”的,因为他们看不到直接体现在工资和职称上的好处。

“我所有的论文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只有那些不好的或被拒绝的论文才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年轻教师杨峰告诉记者,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贡献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SCI期刊的文章代表着你的学术成就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这有利于职称评定和学校排名。一些当地的学院和大学甚至授予重奖。”

“评估导向和学者观点的结合导致了中国优秀论文的低起始率。”*民感慨道。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虽然在过去10年里,网上每天发表的论文数量从最初的每月50篇增加到现在的每天50篇,但很多人认为“真正顶尖的论文不多”,学术交流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为没有一篇论文、关注点或讨论能代表最高水平”。

这是有事实根据的。记者开通了中国科技在线网站。网站首页推荐的十大“本周最杰出论文”都是研究生写的。点击率最高的是199次,最低的只有几十次。与中国数百万科研人员和32万注册会员相比,这些数字的传播能力非常弱。

“许多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后提交论文。从长远来看,这个原本旨在加强学术交流的网站,在没有优秀贡献的情况下,会成为研究生论文的基地吗?“一些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点击次数能保证学术权威吗?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在捐款来源紧张的压力下,原本不想与评估标准挂钩的*民也寻求大学的支持,以扩大科技论文的网上影响力。“大约在2007年,他们与一批大学达成合作,这些大学将承认网上发表的论文符合研究生毕业和职称评定的要求。”几天前,媒体甚至以“网上发表的论文已经得到全国40所高校的认可”为题进行了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欢呼。

"有一个误解,这绝不意味着出版物可以被认可."*民表示,科技论文在网上发表后,作者必须提交“专家评审要求”。该网站从数据库中随机挑选专家对论文进行评估,并按照5星进行评分。一般来说,直到他们达到4星或更高,他们才会被大学认可。在“零门槛”出版模式下,这种“先发行后审核”的机制有望控制论文质量,也被媒体视为“有利于促进科技论文创新”的积极举措。

然而,在欢呼过后,学术界出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先发表,后评论”。谁来控制已经在网上发表的论文的质量?如果一篇论文仅仅被用户点击次数推高或降低,谁能保证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期担任优秀外文期刊编委会委员的魏表示,一些科技论文需要尽快发表,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外文网上论文的发表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程序。只有通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后,编辑才有权利与作者沟通,修改和发表论文。这也是学者除了国内评价取向外,还倾向于为*期刊投稿的原因。一旦获得批准,它就代表了学术权威。作者润色和修正的过程也是再次检验结果合理性的过程。”

“科技论文不是网络小说,不是一眼就能理解和解释的东西。在没有专家审查的情况下带头发表可能会导致发表错误的观点。对于刚开始学习的学生来说,被他们看到和吸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杨峰认为“公众分享技术是好事,但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分享的是正确的观点。”

魏也持相同观点:“学术界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的观点更重要,这也是国外引进权威同行评议的原因。如果在计算机前把对科学论文的评价交给用户,就必须确保他们每个人都是专家并有正确的判断,否则基于网络技术的统计是片面的。”

打破学术期刊的垄断后,我们该怎么办?

“在中国现有的学术生态下,它只能定位为开放存取机构图书馆(记者注:开放存取平台)。如果要成为一流的网上纸质出版平台,它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不具备条件。”杨峰对本文的出版模式进行了评论。

怀疑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价值。

*民多次计算过的一个说法是,“许多中国学者的大部分论文资源都在国外的几家出版集团手中。在中国,许多优秀的论文必须首先用英文发表,然后由图书馆和其他机构高价买回,供国内学者搜索和阅读。这一次,它造成了科技资源和资金的双重浪费。”

魏也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作为佐证:以清华大学化学系为例,每年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国外英文期刊上,只有少数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鹏已经成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注册会员,尽管这与他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同。“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打破了学术期刊的垄断。现在学者有权查询论文。如果该机构不购买数据库,许多人将无法访问包括中国知网在内的学术论文网站。即使我们进入学术论文网站,我们看到的学术论文已经在纸质出版物上发表了。以该网站的优秀学者代表性数据库为例,它为许多初学者节省了搜索文档的时间和精力。”

“归根结底,这只是信息化的一步。对于中国的科研界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权威的期刊和平台,这将得到学者们发自内心的认可。”魏认为没有必要对这个新生事物过于苛刻。“时间还没到。我们刚刚被世界接受,现在还不是唱主角的时候。”(原标题:在网上发表论文,你同意吗?)